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观察

2009-09-24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797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自1995年1月~2000年1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骨髓炎5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 例,男29例,女28例。年龄18~62岁。病因: 血源性18 例,外伤或手术感染37例,局部软组织感染蔓延2例,中医分型:气血两虚型31例,肝肾亏损型26例。发病部位:股骨2例,胫骨21例,肱骨15例,尺骨4例,桡骨2例。病程1年以内者33例,1~5年17例,5~10年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57例治疗前均行X线片检查。
1.2辨证分析
1.2.1 气血两虚型 [主证]:消瘦乏力、面色苍白、倦怠、心悸、低热或潮热、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脓水稀少、腐肉难脱、新肉难长。
1.2.2 肝肾亏损型[主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细弱、瘘管经久不愈、脓稀少。
1.3治疗
1.3.1 西医治疗(1)手术前改善全身状况,如给予高蛋白饮食、输血等。(2)细菌培养及药物试验,术前、术中、术后、均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3)病灶清除、冲洗。术前沿窦道内注入消毒亚美蓝以确定病灶范围。常规麻醉下,切除窦道,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并凿除骨腔部分硬化骨壁。以皮下组织或带蒂肌皮瓣填充,消灭死腔。以病变髓腔大小 病变长度和宽度选择硅管2根,其直径为0.7~1.0cm..一根作为入水滴入管置于高位,一根用于敏感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每日2000~5000ml,40~50滴/min,吸引负压力8~13kpa,冲洗时间为10~21d.(4)术后继续静脉点滴敏感抗生素3周.
1.3.2中医治疗
根据辩证分型用药,每日1剂,水煎服用,两个月为一疗程,共用3个疗程.
(1) 气血两虚型:
治宜: 补益气血、 温经通络
方选: 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十补加减: 黄芪30g,白术15g,伏苓15g,龟板10g,大枣5个, 当归20g,人参10g, 陈皮10g, 肉桂10g, 熟地15g, 升麻10g, 炙甘草10g, 炒薏苡仁30g.
(2) 肝肾亏损型
治宜:滋补肝肾、 补益精血
方选: 六味地黄丸 健肾接骨汤 托黑消毒散加减:熟地20g, 萸肉20g, 杜仲20g,三七10g, 自然铜10g, 甘草10g, 人参10g, 当归15g, 白芍20 g,茯苓15g, 皂角刺10 g, 黄芪30g, 白芷15g.
2结果
本组57例,依据裘氏愈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49例,占85.96%;显效4例,占7.02%;好转2例,占3.51%;无效2例占3.51%;总有效为96.49%,术后3、 6、 9 个月、 1年随访:发病部位皮肤色泽正常,未见窦道形成,X线片随访示病变区未见死骨形成,可见大量新骨生成,病变区骨密度渐均匀,骨髓腔渐沟通.
57例失访9例,其余48例均随访1~3年,复发3例,占5.26%.
3.讨论

(1) 慢性骨髓炎为骨科难病之一,其病因顽固,缠绵难愈,且易造成患者病残畸形,丧失劳动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其病理特点为病灶局部死腔形成,骨质硬化,软组织瘢痕化增生.病灶死腔内含有炎性肉芽组织和脓液.死腔 死骨 瘘管及附近瘢痕化增生.病灶死腔内含有炎性肉芽组织和脓液.死腔、死骨 、瘘管及附近瘢痕组织等病灶内,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身体抗菌能力和药力难以达到,故常有细菌残留,且易产生耐药菌群而影响疗效.使本病时发时愈,迁延日久.病灶骨质不断破坏,死骨、死腔反复出现,骨质硬化,瘢痕增多,诱发或加重炎性反应.因此,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切除瘘管及尽可能切除所有的病理性肉芽瘢痕组织,消灭死腔,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与软组织的修复,为达到此目的.单用手术或药物常不能奏效,而需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1)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骨髓炎属"附骨疽"范畴.其病因病理为余毒湿热,风寒湿邪,跌打损伤,由于治疗不当或不彻底,致使毒邪内陷.腐脓流注而发本病,又因溃耗气伤阴,,致使机体气阴两虚,气阴及血,气血两亏,正气不足,祛邪无力,使邪毒流连难尽,死骨不去,新骨难生,死骨与邪毒相搏,湿淤互结,病机复杂多变,因此,本病治疗关键在于补虚 祛瘀解毒,在临床上虽然分为2型,但应视病情或以补虚为主或以祛瘀解毒为主.用药核心在于增强体质,改善局部血运,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中药可改善骨局部缺氧状况,促进新的肉芽生长.促使坏死肉芽脱落与脓液一起排出.是一种不流血的病灶清除术,临床应用中西结合,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手术与中药并用是治疗该的病的有效方法.


           ———摘自《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3月第5卷第1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