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

2008-03-29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60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的手术方法较多。传统的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的限制,脊柱动力学的改变,和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稳定――soft stabilization”)的概念遂提出,其定义【1】为:一个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作椎体节段融合。换言之,这种稳定系统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这些内置物的使用后,产生尽可能和正常的脊柱相似的活动。尽管其各自的适应症并不相同,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大致主要有几类: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PDS)有(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本文就后路非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作综述如下。

一.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 

11 概念及发展历程  棘突间撑开器或稳定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放置于腰椎棘突间获得椎体分离的一种内置物。总的设计理念是产生撑开(distract)棘突和防止腰椎后伸的力学目的,内固定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相邻椎体间的相对关系。
   
尽管冠以现代技术的名称, ISP撑开器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Fred Knowle1】当时设计了称为“塞子”的金属移植物插入到棘突间,和X STOP系统的原理一样,用于治疗椎管狭窄。术后装置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了该手术的终止。Senegas[2]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了第二代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Wallis系统。近年来,自从X STOP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其他脊柱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其他的内固定DIAM系统、Coflex系统等开始在腰椎内植物市场出现,CoRoent DevicesExtenSure系统是分别于20052006年开始出现的,其中X-STOPExtenSure已被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其设计理念包括从静态间隔物(space动态弹簧锁(springlike各不相同,其应用材料差异也较大,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和人造橡胶复合物(elastomeric compounds)等,棘突间内固定根据其内植物的特性分大体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