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复合体外科稳定方式进展

2008-04-28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842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盆环后部骨-韧带复合结构(the posterior osseous - ligamentous complex)称为骶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的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关节痛。
    1928年,Smith-Peterson首创SIJ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国际上自90年代以来,对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治疗成为骨盆损伤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手术内固定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骶髂复合体损伤的诊断与分类
    目前对骶髂复合体损伤缺少一致的诊断标准,大多沿用Tile骨盆创伤分类标准及Denis骶骨骨折分类标准。Blake-Toker等提出不稳定SIJ骨折的诊断标准是:骨折线通过SIJ,髂骨与骶骨的分离移位>1cm。
二、 手术指征
    (1)单纯骶髂后韧带损伤,(2)SIJ脱位,(3)骨盆骨折Tile分类B、C型,(4)Malgaigne骨折,(5)骶骨骨折Denis分类Ⅰ型、Ⅱ型,(6)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7)SIJ区域骨转移瘤的姑息疗法。
三、手术技术
    前后环同时损伤需要手术的病例,先修复固定前环,然后翻身修复后环。
    1. 骨盆外固定装置:经过试验及临床研究,证实缺少足够的稳定,易做为急诊临时使用。
    2.后路重建钢板技术:由于创伤较大,而且稳定性差,目前已经少用。
    3.骶骨棒技术:可以使用1根或2根骶骨棒,2根棒相互平行,之间可以用连杆连接,增强其稳定性。但是该技术适应症较窄,对于骶骨DenisII、III型骨折不能过度加压,否则造成骶神经损伤;使用的内植物相对较多;抗旋转力、抗垂直剪力较差,目前亦少用。
    4.前路钢板螺钉固定技术:Cole JD研究了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损伤的处理,认为前方入路优于后方入路,前路固定可直视下处理骶髂关节,易清创和关节复位,同时可避免皮肤坏死。但应注意骶髂关节前方的血管、神经解剖,防止损伤。可采用2孔和3孔35mm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用中空松质骨螺钉经皮内固定。但是该技术风险大,创伤大,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
    5.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固定技术:Sar等描述了一种新的骶髂固定技术,经髂骨S1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这项新技术通过使用聚氨酯骨盆模型来检查,并与前路双钢板固定(P组)和骶髂螺钉固定(ISS组)的技术比较。垂直疲劳负荷实验中,使骨折移位10mm的负荷比较表明,新的髂骨螺钉固定技术(PIS组)比钢板组(P组)高(P = 0.03),比骶髂螺钉固定(ISS组)低(P = 0.002)。PIS组的最大失效负荷比P组稍高 (P = 0.277),比ISS组低(P = 0.003)。联合应用骶髂螺钉和髂骨螺钉 (PIS+ISS)在固定的早期使PIS固定更为稳定(P = 0.110),并且达到最大的疲劳负荷(P = 0.003)。对于SIJ破裂和骶骨骨折(Denis Ⅰ型)的病例,使用髂骨螺钉固定,对于达到并保持解剖复位,这是一项新的可供选择的技术。对于髂骨后方损伤不适用。
6..骶髂螺钉固定技术:
    (1)开放技术:开放入路主要有:后方背外侧入路、前方腹膜外入路、后正中筋膜劈开入路、腹膜内入路,各有其适应症。如同时施行髋臼、耻骨骨折内固定,采用髂腹股沟切口。后路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在骶骨、髂骨各置入一根斯氏针,用复位钳使其靠拢,助手对挤骨盆可复位。
术前进行肠道准备可降低手术感染率并有利于术中透视。后路开放手术的置钉点是,确认SIJ复位后,在臀后线前1.5cm处作臀后线的平行线,在此线中点上下0.5cm范围内,或选择髂后上、下棘移行的转折处,即SIJ的对应部。
    (2)经皮技术:不稳定但可以闭合复位的骶骨骨折或SIJD可以经皮手术。要求术前有良好的复位,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视患者身体状况,行骨牵引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仰卧位,用手法牵引纠正垂直移位,注意手法牵引的力量不能太大,否则矫枉过正,使原本向上移位的半骨盆变成向下移位,加重损伤。若不合并髂骨翼骨折,C臂透视纵向移位纠正之后,两手按在髂前上棘向内对挤纠正外旋移位/向外撑开纠正内旋移位。复位后C臂透视骨盆正位及出入口位,证实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才能手术。不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及髂骨翼骨折的TileB型、C1、C2型可用此法。
    C臂引导技术:在维持牵引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