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IF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2008-12-2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89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在脊柱外科中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TLIF)相对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ALI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P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融合技术。从其发明至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以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本文就TLIF技术的特点,适应证,优点以及新近发展等方面做一综述。

1、 TLIF技术的发明及技术特点
    相对于PLIF和ALIF技术,TLIF技术出现的比较晚,它由Blume、rojasl[1]以及Harms、Rolinger[2]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真正被广泛接受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晚期。
    技术特点:TLIF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后路实行彻底的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而不去显露神经根以及硬膜等椎管内结构。由此可降低了包括神经并发症在内的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同时TLIF可以提供前柱的支撑和稳定,并且可同时结合后路的融合可以Ⅰ期达到360°融合的效果。结合后路的内固定技术可以提高融合率。通过此技术还可以重建相应节段的正常解剖曲度从而维持或恢复腰椎整体的生理曲度。术中椎间盘切除后可以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或恢复椎间孔的高度,从而改善或解除椎间孔的狭窄。由于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可以间接的使得由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而致折叠的黄韧带和被压缩的纤维环恢复从而使中央椎管的狭窄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3,4]。

2  TLIF技术的优点,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TLIF的优点
    虽然TLIF、PLIF具有相似的适应证。但是TLIF具有其特有优点。TLIF技术因为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术中对神经根,硬膜和脊髓圆锥(L3以上)的牵拉,故可以避免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的发生。而且TLIF,由于只是单纯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使得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远较PLIF小的多。另外,对于再次手术或感染后再次手术者采取TLIF技术可以减少因为瘢痕粘连而损伤椎管内组织风险性。预后方面,有文章报道TLIF技术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费用上都比PLIF要少的多。在融合率方面,有文献报道经过长期随访都获得了较高的融合率(>90%)[3,4]。

    2.2  适应证
    目前TLIF的适应症仍具有一定争议性。总的来讲,目前公认的最理想的适应证就是:(1)不合并神经症状或合并单侧神经症状的Ⅰ°、Ⅱ°腰椎滑脱;(2)不合并椎管内病理改变的椎间盘造影阳性的腰椎退变性疾病;(3)腰椎再次手术或曾经感染者;(4)椎体间的假关节的形成等情况[1~4]。
    2008年,  Chen[5]等发表文章指出,对于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实行TLIF手术。

    2.3  禁忌证
    TILF的禁忌证较少,目前文献报道的多为骨质疏松,双侧硬膜周围纤维化,以及由于间盘退变导致椎体间骨质增生而致椎间隙消失的情况[1~3]。

3、 TLIF技术操作以及新进展

    3.1  TLIF常规技术操作
    总结近年多篇文献报道,TLIF技术的基本步骤如下:
    手术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按照标准程序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在做关节突关节切除的对侧装置连接棒,再将对侧尽量撑开以帮助撑开本节段椎间隙。在做关节突关节切除时,要防止神经根和椎管内静脉丛的损伤,装置同侧连接棒并进一步撑开以利于对同侧椎间盘的操作。由同侧仔细将椎间盘纤维环以及髓核彻底切除,并且仔细切除下位椎体的上表面小部分骨质,扩大椎间隙以利于植入合适大小的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cage后加压椎间隙,不仅有利于椎体间的融合同时可以恢复腰椎的正常生理屈度。此过程是在不需显露硬膜和椎管内其他结构的情况下进行[1~3]。

    3.2  TLIF技术的新进展
    近年来,TLIF技术已经出现朝向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方向发展。国外近年有报道,多是在特制的扩张器或内镜的辅助下进行小切口或者穿皮操作,与传统方法比,微创技术在对脊柱正常结构的破坏,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以及康复时间和手术费用上都少的多[6,7]。2005年,gummaneni[6]报道有多种TLIF手术方式。  (1)当需要融合2~3个节段时,可以选择常规开放切口;(2)当单节段融合时,则有2种手术方式提供选择:一是小切口TLIF手术。第2种方式是进行穿皮操作。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国内姜晓幸[8]等在近年也率先进行了相似的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早期疗效。

4  TLIF生物力学测量结果,TLIF融合材料以及后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4.1  TLIF生物力学稳定性测量结果
    近年来,有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TLIF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得出了相似的一些结论。

  &nb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