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疗效分析
2010-02-0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40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刀配合拿法与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3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愈40例,占63.5%,显效12例,占19.0%,有效8例,占12.7%,无效3例,占4.8%,总有效率95.2%。结论 针刀加手法治疗CSA有较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刀;手法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椎动脉型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尤为严重,也容易误诊,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约占颈椎病的10%~15%[1],我们采用针刀加手法治疗本病6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CSA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3例,均来自于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4例,女性39例;年龄19~58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36年。
诊断标准[2](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Ⅱ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患者骑坐于有靠背的椅子,低头伏于椅背。术者以拇指触诊,找出环枕筋膜及上颈部压痛敏感点,每次选1~2点,用紫药水标记,常规消毒,用稀释为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后,取一次性针刀,刀口线顺肌纤维方向,针体垂直于皮肤表面,自局麻点刺入,刀口达病变软组织后,行切开等手法数次,感觉刀下有松动感即出针刀,压迫针孔无出血,贴创可贴,之后对颈后肌群施以拿法数次,再辅以扳法。每隔2~3天做一次治疗,通常治疗1~4次。
1.3 随访 治疗后3~6月电话回访,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8年。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2 疗效 治愈40例,占63.5%,显效12例,占19.0%,有效8例,占12.7%,无效3例,占4.8%,总有效率95.2%。
2.3 随访结果 63例患者随访到58位,3月内症状反复2位,6月内反复3位,但症状较治疗前减轻,其余53位无症状反复。
2.4 典型病例 吴某,男,59岁,驻川某部队师级干部,主因反复头晕4月余,加重5天于2006年12月15日入院。患者2006年8月开始出现间断性头晕,发作剧烈时恶心欲呕,在驻地医院行颈椎、头颅MRI检查提示:1.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2-C7椎间盘变性,C3-C6椎体骨赘形成;2.颅内未见异常信号。院外服用西比灵等药后症状缓解,但时有发作,症状较轻。入院5天前起床时再次头晕,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不敢睁眼,当天晕倒4次,晕倒时神志清楚,经服用西比灵、尼莫地平、银丹心脑通等药后,症状稍有减轻,但很快又反复。入院时查体:血压18.5/10.5kpa,心率68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部肌群广泛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只能缓慢轻微转动,并伴有天旋地转感,心肺腹体征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入院后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2次/分,正常心电图。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静滴活血通络药物及口服盐酸地芬尼多片等,无明显效果。12月20日在患者上颈段左侧压痛最明显处行针刀切开松解及小幅度横行剥离数次,感觉针下松动即出针,术毕对颈后肌群施以拿法以放松颈后软组织,再左右各施行斜扳一次,可闻及颈椎发出“咔咔”数声,患者当即有头脑轻松的感觉,已能睁眼视物,但仍不敢转动头部。12月26日在患者头后两侧环枕筋膜处各行针刀切开松解及铲剥一次,术后同样施以拿法与斜扳手法,此次颈椎未闻及明显“咔咔”声。之后患者头晕症状完全消失,头部可自由转动,并于3天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及头昏、头痛等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多有恶心呕吐。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发病年龄亦趋年轻。根据朱汉章针刀医学理论[4],我们认为本病与其它大多数慢性软组织疾病一样,是由于机体动态平衡失调引起,其发病之初可能仅为颈椎局部软组织僵痛不适症状。长期不良姿势等“劳伤”致使机体力学状态失衡,引起软组织器官受到挤压或牵拉,颈椎骨性组织发生细小位移,多种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压迫,引起大脑供血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系列症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