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院杨柳团队在TOP期刊连续发表3篇研究,为盂唇再生修复提供新证据

2023-03-07   文章来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作者:苏眺,陈光兴,杨柳 点击量:2867 我要说

髋臼盂唇撕裂被认为是成年人髋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盂唇撕裂后因密封效应的丢失,使得关节软骨由滑液摩擦转变为直接接触摩擦,关节软骨面局部的应力集中可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甚至可继发严重的骨关节炎。保守治疗通常无法获得长期的疼痛缓解及盂唇密封效应的恢复,手术成为治疗主要方式。对于无法缝合的盂唇撕裂,即不可修复性盂唇损伤,手术治疗方式主要为盂唇增强与盂唇重建术。若关节面侧的盂唇软骨联合部仍具有组织活性,仅切除关节囊侧损伤的盂唇组织,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物填充盂唇缺损区域,即盂唇增强术。相反地,如果盂唇损伤程度较重,累及关节面侧,则切除全层的盂唇组织,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物填充盂唇缺损区域,即盂唇重建术。

关节镜下髋关节盂唇增强与重建手术治疗不可修复性盂唇损伤是国际运动医学与保髋领域的热点。尽管如此,目前仍缺乏关于盂唇增强和重建手术后盂唇组织转归的生物学依据。针对这一问题,西南医院创伤关节外科博士苏眺在导师杨柳教授的指导与科主任陈光兴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的大动物基础研究,在骨科领域TOP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发表论文1篇,在国际著名运动医学TOP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发表2篇。上述结果一定程度上解答了盂唇增强与重建术后盂唇结构恢复的生物学进程,能够为不可修复性盂唇损伤的临床手术方法选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尸体研究表明,正常盂唇组织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臀上及臀下动脉的血管分支,从关节囊侧长入盂唇,因此盂唇的血供主要集中在关节囊侧,而在关节面侧,盂唇与关节软骨相连续,血管长入较少。理论上,盂唇增强术可保留残余盂唇组织的良好血供,相较于盂唇重建术具有更理想的愈合条件。理想的组织愈合势必也会为盂唇密封效应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使得关节软骨在髋关节长期反复运动中保持高效的滑液摩擦。

研究团队创建髋臼盂唇增强与重建小香猪动物模型;利用多种组织学方法对比分析增强与重建盂唇组织愈合差异;以关节液炎症因子浓度检测和关节软骨组织学对比观察盂唇软骨联合部的完整性对关节软骨保护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移植物的新生血管均从关节囊侧开始长入,而在关节面侧,早期重建移植物的血管长入极为稀少。早期关节面侧较慢的血管长入,可能导致盂唇重建移植物关节面侧的愈合不良。盂唇增强术后盂唇组织在组织血管长入、细胞表型、细胞外基质表达及关节软骨保护方面均优于盂唇重建。


相关论文题为“The Vascularization Course of Labral Autograft and Its Effect on Tissue Healing: Acetabular Labral Augmentation Versus Labral Reconstruction in a Porcine Model”,已在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发表;“Tissue Integration and Chondroprotective Potential of Acetabular Labral Augmentation with Autograft Tendon: Study of a Porcine Model”, 已在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上发表。第一作者均为苏眺医师,杨柳、陈光兴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

为了探究如何早期促进重建移植物的血管长入,研究团队尝试构建髋臼缘微骨折的动物模型,在局部微环境的诱导下,观察术后再生组织的组织愈合与血管长入情况。结果提示,术后第6周再生组织为类盂唇的纤维软骨组织,但是由于缺乏移植物填充,对盂唇缺损的填充不足;术后第12周再生组织崩解,同时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尽管如此,我们意外地发现,术后第6周,再生组织关节面的血管长入充足,与关节囊侧没有差异。尽管单纯的骨髓刺激获得的再生组织仍旧无法有效地恢复盂唇的结构,但是骨髓刺激技术获得的快速血管长入有望改善重建移植物关节面侧血管长入不及时的缺陷。


相关论文题为“Tissue Regrowth and Its Vascularization Through Bone Marrow Stimulation Microfracture at the Acetabular Rim for Irreparable Labral Tear in a Porcine Model”,已在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发表。第一作者均为苏眺医师,杨柳、陈光兴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杨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首批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创始主任。关节外科精准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优秀科学家,中国名医百强榜〈骨关节外TOP10DR〉No1。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兼髋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执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保膝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膝关节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常委兼膝关节专业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关节镜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专委会常委,重庆市医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外科学组组长,全军骨科专委会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显微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SCI)中文版编委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国内10余家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面上、青年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等。发表论文300篇,其中SCI 68篇,主参编国内外专著27部,获得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83件。


陈光兴,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主任,研究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院(MGH)、斯坦福运动医学中心等著名专科中心访问学者,并多次至英国、法国、土耳其、韩国等地著名医学中心交流。致力于关节外科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作为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髋关节专业多个学组的讲师以及训练伤防治专家组成员,完成大量学术巡讲、巡诊及技术培训带教任务。

学术兼职: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髋关节专业学组全国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等学术职务,及多个期刊编委。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各一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等文章40余篇。

苏眺,陆军军医大学博士,导师为杨柳教授,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为不可修复性髋臼盂唇损伤的手术治疗,共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28.98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