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林:2021-2022寰枢椎文献盘点

2023-01-17    点击量:1718 我要说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王圣林

寰枢椎研究在国际各杂志上的文献发表量相较于骨科其他领域仍然较少,除去个案、肿瘤、兽医、教学文章等,2021及2022年PubMed上关于寰枢椎的文章共约100余篇。其中位于2021年JCR分区Q1区的文章仅有6篇,一些相关领域口碑较高的原Q1区杂志例如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等在2021年的JCR分区中调整为Q2区。在全部发表文献中由国人发表的文献占38.3%,包括前瞻及回顾性临床研究、综述和基础研究等多种类型。


盘点目录

目前寰枢椎研究主要涵盖的领域包括寰枢关节脱位/半脱位、寰枢椎旋转固定(AARF)、颅底凹陷及齿突不连等,此外少量文献还涉及K-F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等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相关生物力学及3D打印的研究方兴未艾,2021及2022两年内有6篇借助尸体或有限元模型对寰枢椎临床生物力学进行研究的文章发表在Orthopedic Surgery、Spine、Clinical Biomechanic等优秀杂志上,4篇3D打印相关文章发表在Orthopedic Surgery、European Spine Journal、BMC等杂志。

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是各研究团队主要关注的方向,新手术技术、并发症、AARF的治疗问题以及寰枢椎相关治疗理论的争议是被国际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

前路手术技术研究领域中,广州军区总医院王建华教授所发表的《Treatment of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by bony deformity osteotomy, remodeling, releasing, and plate fixating through transoral approach》将寰枢椎前路截骨及重塑技术进行分类,为手术中的松解及切骨技术提供标准。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永明教授发表在Orthopedic Surgery的《Retropharyngeal Reduction Plate f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 Cadaveric Test and Morphometric Trajectory Analysis》在尸体上验证了经颌下钢板固定技术的手术方式及可行性。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贺西京教授团队在Spine杂志上发表的《Atlantoaxial Non-Fusion Using Biomimetic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Initial Biomechanical Study》设计了一种人工寰齿关节,是在该团队此前的研究基础上改进后的新设计,利用寰椎钢板、枢椎钢板及之间的轴来重塑寰齿关节,并完成寰齿关节原有的运动功能。

后路手术研究中,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范涛教授团队的文章《Application of C2 subfacetal screw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n patients with Klippel-Feil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narrow C2 pedicle and 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对存在椎弓根或椎动脉畸形,C2椎弓根螺钉无法安装条件下的手术进行了技术改良,在C2关节下进行螺钉固定。

上海长征医院倪斌教授团队的文章《C2 partial transpedicular screw technique f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ith 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 A technique note with case series》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椎动脉高跨的C2螺钉“In out in”固定技术,手术中将椎动脉牵开,在其下进行螺钉插入。

上海长征医院陈雄生教授团队发表文章《Three-dimensional reduction method with a modified C2 isthmus screw in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 technical note》改良了C2峡部螺钉,提出介于峡部钉和椎弓根钉之间的改良峡部钉,认为如此可以留出足够的台阶,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提供更多的提拉空间,这与北医三院针对椎动脉搞跨的病例所使用的椎弓根技术类似。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疗中心(大坪医院)刘鹏教授团队所发表的文章《Intraarticular bone grafting in atlantoaxial facet joints via a posterior approach: nonstructural or structural-a minimum 24-month follow-up》对后路寰枢椎手术是否均需要结构性植骨做出明确,提出对于寰枢椎侧块塌陷或存在需要纠正的颅底凹陷的病例需要做结构性植骨,此外的病例可以仅做寰枢椎之间的颗粒状植骨。

我们自己的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圣林教授)发表在Neurospine的文章《Vertebral Artery Variations at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in "Sandwich"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Patients》中对三明治畸形中椎动脉的畸形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为各类复杂椎动脉变异下的寰枢椎手术提供了解剖学和技术参考。

一个韩国的团队在JNS Spine上发表的文章《Feasibility of lateral mass screw inser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risky triad of C1: evaluation of the over-the-arch technique》提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将C1螺钉上移至后弓的上方植入,这种向上移动植入位置的技术是一项十分新颖的研究。

此外,在该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钟德军教授团队在JNS Spine的文章《Management of fresh odontoid fractures using posterior C1-2 fixation without fusion: a long-term clinical follow-up study》发现齿突骨折的临时固定后是否取钉对颈部活动度的满意度并无差异,提出术后是否取钉应当又术者和患者共同评估决定。

寰枢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也是当下研究热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操教授团队在BMC上发表的综述《Pre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nsoral decompression for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总结了经口上颈椎手术的并发症,细致分类总结了术前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各项特点。

另外有多篇文章在AARF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中国台湾荣民总医院奉季光教授团队发表在JBJS的文章《Pre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nsoral decompression for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对15年中牵引保守治疗的病例进行了回顾研究,文章中提出了根据重量、发病年龄及时间、牵引效果、治疗结果及流程的治疗指导,并提出一种通过X线测量治愈的新标准,为AARF保守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除了国际上的杂志外,国内杂志近年也有寰枢椎领域优秀的文章发表。

颅底凹陷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超教授团队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文章《颅椎外科的热点话题:A型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方案》对于A型颅底凹陷的治疗争议进行了明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赞教授团队的文章《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通过对病例的回顾分析,肯定了目前对于后路无法复位的手术采用经口前路减压加后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浩教授团队对A型颅底凹陷提出先横向后纵向的两步复位技术,但该方法是否能解决内置物应力集中的问题仍是后续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

总而言之,近年来寰枢椎相关研究呈逐步增多的趋势,技术类文献较多,技术改良种类纷繁复杂,但有实质性突破的文章极少,目前在寰枢椎和上颈椎方面的临床争议仍然很大,所以学者时常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普遍共识仍有待增加。

但从长远来看,在寰枢椎研究领域这片未知海洋中仍旧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且国人发表的研究所占比例很高,对相关领域标准和话语权的制定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未来相关研究应更致力于突破现有瓶颈,增加文章的创新性和质量,可以向更先进领域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向迈进。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视频查看!

(附完整授课视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