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该如何解决?
2022-10-20 文章来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作者:骨科在线 点击量:3927 我要说
病例
女性,82岁,因髋关节炎晚期,对其后侧入路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逐步磨锉髋白,植入50mm的生物型白杯,并于后上方拧入两枚螺钉加固。内衬为32mm带20°高边的高交联聚乙烯内衬。股骨侧开锉后,打入生物型股骨柄。假体植入完毕,并确保关节稳定性后,逐层关闭术口。
术后常规X线检查显示股骨近端可疑无移位骨折(图1和图2)。CT扫描证实了骨折的存在,且已对假体柄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图3)。
图1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左髋正位X线片,显示股骨近端一处可疑无移位骨折
图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左髋侧位X线片,显示股骨近端一处可疑无移位骨折
图3 CT扫描轴位片提示左侧股骨近端无移位假体周围骨折
流行病学
相对于初次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IPFs)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使用骨水泥柄的初次THA的IPF发生率为0. 23%,而使用生物型柄的话,其发生率则上升至3%(数据源自MayeClinic,2016)。THA翻修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IPF发生率为6%,生物型柄为19%。
危险因素
1.患者相关因素
女性。
老年,尤其是70岁以上患者。
股骨颈骨折。
既往手术导致的大块骨缺损或进行性骨溶解。
骨质疏松症(原发性或继发于类固醇或其他药物)。
维生素D缺乏。
骨量减少(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软化症、paget病、骨质疏松症、成骨不全症或地中海贫血症)。
既往髋部手术史(内固定螺钉孔或钢板末端导致的骨皮质应力集中)。
复杂解剖类型:股骨髓腔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股骨骨量不足。
2.手术技术因素
选择生物型假体。
翻修手术。
取出固定良好的假体或打人新假体时均可发生IPF。在很多翻修病例中,磨损颗粒引起的骨溶解使得骨量减少,很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在使用生物型假体的病例中。另外,一些翻修型假体柄采用加长柄设计,其形状与股骨弓无法很好地契合。
IPF的预防
预防IPF的关键在于制订详细的术前计划,风险因素评估,以及对手术难度的预测。具体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充分的临床检查,以及遵循必要的辅助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应包括骨盆正位片以及患侧髋侧位片,必要时还需加拍髂骨斜位及/或CT扫描片,以进一步评估骨量丢失情况切。术前模板测量假体大小亦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初次THA手术中,术者需确保术口位置安全,大小合适,软组织松解恰当。而在翻修手术时,应预备额外的计划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数。取出假体时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骨缺损。若股骨假体柄很稳固,就要考虑使用大转子延长截骨(ETO)。术者会在截骨远端预捆扎钢丝或钢缆,以防止骨折线进一步向远端延伸。
在髓腔侧准备时,应注意股骨干轴线和铰刀、锉及假体植入的方向。避免错误的扩髓,注意保护骨缺损部位。术中透视有助于确保假体在髓腔内中置位。
诊断与分型
及时发现是处理术中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通过吸引、生理盐水冲洗以及擦拭的方式以获得清晰的术野。在股骨侧处理或植入股骨柄时,术者应注意股骨纵轴以及器械(例如髓腔锉或铰刀)的方向。如果植入时突然遇到阻力,则强烈提示有股骨骨折的发生。另外,植入假体柄若与术前测量的大小型号不一时,也要怀疑是否出现了假体周围骨折。总之,如果假体位置与锉及试模的位置有较大偏差时,应高度怀疑是否出现术中骨折并行X线检查。
当怀疑出现IPF时,应行术中X线透视以进一步确定。但通过术中X线片并不能完全排除骨折,尤其是一些无移位的骨折,又或是患者肥胖,或者X线片图像清晰度欠佳。因此,应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片综合判断。可在术后行X线检查或加做CT扫描以进一步评估(图2)。
分型
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使用Vancouver分型。这种分型基于以下3个要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假体稳定性。Vancouver分型主要分为3型(A型、B型及C型)。A型为不涉及股骨干的股骨近端骨折;B型为假体柄周围的股骨干骨折;C型为假体柄远端的骨折。每个类型又个分为3个亚型:①皮质穿孔;②无移位劈裂骨折;③移位不稳定骨折。
2014年,Duncan 和 Haddad将Vancouver分型改良为统一分型系统(UCS)(表1)。这种新分型有6个类型(A、B、C、D、E和F)。与Vancouver分型类似,B型可细分为3个亚型:①假体固定良好;②假体松动,但股骨骨量良好;③假体松动,且骨量丢失严重。下面以表格形式列出分型,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表1 2014年Duncan和Haddad提出的统一分型系统(UCS)
将UCS分型应用到股骨上,其6型分别为:
A型(骨突部位):股骨大转子或小转子骨折。
B型(假体骨床):股骨假体环周骨折。可分为以下亚型:
B1型:假体稳定。
B2型:假体松动,但骨量充足。
B3型:假体松动,且骨量差。
C型(不涉及假体):假体以远的股骨骨折。
D型(两假体之间发生骨折):髋关节假体与膝关节假体之间发生骨折。
E型(支撑同一假体的两处骨质骨折):股骨与髋臼均有骨折。
F型(面向假体或与假体形成关节):不适用于股骨。
治疗
1.当术中发现假体周围骨折时
首先是评估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的目的是:①获得稳定的重建;②防止骨折进一步加重;③保证假体的位置良好。
根据改良 Vancouver分型,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策略包括:
AI(近端骨皮质穿孔):最常见于髋关节翻修术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跨过穿孔处即可。
A2(近端无移位骨折):如果假体稳定,大部分此类骨折可通过钢丝捆扎来处理。否则就要使用远端固定型柄进行翻修(与A3型骨折的治疗类似)。无移位的大转子骨折可以通过限制负重以及髋外展支具来治疗。
A3(股骨近端移位骨折):此类骨折常常涉及股骨近端的内侧区域,造成近端不稳定。治疗上应更换远端稳定型假体,也可使用全涂层的钴铬钼合金柄或是组配式的凹槽锥形钛合金柄。如果术者选择使用骨水泥柄,那么一定要注意在注入骨水泥之前必须把松质骨清理干净,确保骨水泥与光滑的内侧骨皮质黏合。另外,切勿让骨水泥渗入骨折端。移位的大转子骨折需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BI(股骨干皮质穿孔):假体柄远端长度需至少超过破孔2cm。
B2(无移位股骨干骨折):大部分此类骨折在术后X线片上才被发现。因此患者常常被要求限制负重。但若是出现柄末端附近的短斜型或横断骨折这类不稳定骨折,最好是按B3型骨折那样来处理。如果在术中就发现骨折,通常可使用钢丝或钢缆进行环扎固定。
B3(移位或不稳定股骨干骨折):这类骨折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案。一是复位骨折并固定,然后插入加长假体柄;二是股骨干远端植入加长型组配柄以达到轴向及旋转稳定,再通过调整近端组配部件以恢复理想的颈长和前倾角。近端的骨折块可通过钢缆、钢丝捆扎或缝线捆绑来固定。
如果患者骨质量差,或是柄无法跨越骨折端,使用异体皮质骨板是个很好的选择,一般用一块或两块异体骨板就可完成
C1(假体远端穿孔):C型骨折是指较最长的翻修柄更远端的骨折。对于C1型骨折,常常需使用骨移植来保护穿孔部位,对缺损部位进行骨移植可避免该部位应力集中,以预防可能出现的继发性骨折。
C2(无移位假体柄远端骨折):钢丝捆扎是标准的处理方案。必要情况下可再加上异体皮质骨板。
C3(移位或不稳定假体柄远端骨折):对此类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假体周围骨折锁定钢板及螺钉,根据需要加钢丝捆扎)。
2.术中发现骨折的治疗方案
如前文所述,很多假体周围骨折在术后X线片中才被发现,其分型及处理策略在之前的针对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里已有叙述。如果漏诊,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可能导致假体移位,以及置换关节的早期失败,往往需要行翻修手术治疗。
表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患者的临床结果
文献回顾
总的来说,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并不常见,尤其是在初次THA中。因此,关于此类患者预后的临床报道很少。表2总结了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治疗结果。IPF在使用生物型柄及翻修手术中相对多见,并且在翻修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风险较大。
病例治疗
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对这名患者行左全髋关节翻修术。术前计划中我们拟使用远端固定型柄跨过骨折端,以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手术使用原切口,并稍向远端延长,以更好地显露近端股骨干。通过后侧入路显露髋关节并脱位,取下股骨头假体,然后仔细分离股外侧肌。在股骨近端发现一处轻微的无移位骨折。取出生物型柄后,使用两股钢丝捆扎复位骨折处。接下来处理股骨,为植入Echelon柄做准备。用铰刀依次从小号扩髓至17号。植入17号Echelon生物型柄后,检查股骨远端固定良好。复位后检查髋关节稳定性良好,下肢长度及偏心距得到充分恢复。
术后,患者可在完全负重下活动。术后X线片显示效果满意(图4和图5)。患者持续恢复良好。3个月随访中,患者完全无不适症状。
图4 左髋翻修术后正位X线片,使用远端固定型柄跨过骨折端,达到良好的远端固定效果1
图5 左髋翻修术后侧位X线片,使用远端固定型柄跨过骨折端,达到良好的远端固定效果2
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详细的术前计划,合适的假体选择,以及谨慎的手术操作,假体周围骨折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一旦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中应及时发现并予固定,以避免术后的始料不及和昂贵的翻修手术。有高风险骨折的患者,在签署手术同意书时应被告知有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