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刘国辉团队在JBJS分享疫情下创伤骨科患者的诊治流程
2020-05-11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点击量:2613 我要说
2020年05月0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刘国辉团队在骨科国际排名第一的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发表了题为“COVID-19 Orthopedic Safe Care toolse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COVID-19”的研究成果。
(以上为摘要,单独加框)
截至2020年5月15日1时10分,全球报告了4,258,666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和294,190例死亡患者(来源人民日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仍处于失控状态。创伤骨科作为疫情下骨科急诊患者的生命守护通道,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对于保护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作为国内疫情爆发的中心地带,武汉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主动承担起抗击疫情的重任,为遏制疫情的蔓延提供了强大的医疗保障。自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刘国辉团队作为协和医院抗疫工作中的一份子,积极履行抗击疫情的使命,始终坚守在创伤骨科的第一线。本团队在疫情爆发后系统总结了新冠肺炎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成果在2020年04月03日在骨科国际排名第一的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上刊登了题为“Characteristics and Early Prognosis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Fracture Patients”的论文。
疫情期间,刘国辉团队接诊了大量创伤骨科患者,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遵循医院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创伤骨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的创伤骨科患者诊断和治疗流程。相关成果再次以题为“COVID-19 Orthopedic Safe Care toolse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COVID-19” 的论文形式刊登在骨科国际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本篇论文详细介绍了疫情下创伤骨科患者的救治流程,为国内外广大骨科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防护经验。这一成果由JBJS快速评审和发表,刊登在JBJS出版网站的首页,并在全球骨科同行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骨科患者合并新冠肺炎,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本文提供了详细的防护措施。首先,为新冠肺炎患者预留专用的负压手术间,手术间具有独立的通风系统。术前骨科医疗团队需联合麻醉师、ICU医生、呼吸内科医生、大内科医生以及医疗物资保障人员,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手术开展之前,所有的医疗物资均放置在专用手术间,术中严格限制参与手术的人员。医务人员采取标准的三级防护措施。所有医疗器械尽可能的使用一次性物品。鉴于骨折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情况较差,我们建议此类患者,术后均进入ICU病房,并由专业的ICU医疗团队接手,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积极的对症治疗。
图1 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患者的就诊流程
刘国辉教授、陈朗硕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国辉教授以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卫计委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科技基金项目12项。课题组成员米博斌博士和熊元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为该论文唯一第一作者、唯一通讯作者单位。刘国辉教授团队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本团队将继续坚守在创伤骨科的岗位上,与所有医护人员共同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Bobin Mi, Yuan Xiong, Adriana C. Panayi, Ze Lin, Lang Chen, Guohui Liu. COVID-19 Orthopedic Safe Care toolse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COVID-19. 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2020.
主要作者简介:
刘国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副主任、创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刘国辉教授以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卫计委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科技基金项目12项。在国内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担任《中华创伤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编委。国际知名期刊《Small》、《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 Therapy》等杂志的审稿专家、主编、副主编大型骨科专著4部,以第一申报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级、三等奖各一项,申报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
米博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士,住院医师,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及访问学者,师从刘国辉教授及Dennis Pau Orgill教授。
主要从事多发性骨折、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和转化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以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在Small、Carbohydrate Polymer,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Aging、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JBJ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70余分,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3项。
熊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师从刘国辉教授。
主要从事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多发伤患者骨折愈合的研究、外泌体的研究和应用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等。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Small、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JBJS、FASEB J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总影响因子50余分,以第一作者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著2 篇,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3项。
附JBJS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