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医大师面对面:敢为人先,矢志不渝——访陈世益教授

2017-09-20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 点击量:1255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编者按:

9月2日至3日,“2017湖南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湘雅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国际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医学生组织了一个采访小分队,分别采访了美国工程院院士、梅奥医学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赵以甦,匹兹堡大学Freddie Fu教授,梅奥医学中心终身教授赵春风以及国内顶级运动医学专家李国平教授、陈世益教授、李箭教授等。他们分别就人生感悟、职业生涯、运动医学的热点问题等展开了精彩的对话,骨科在线将在本周连续推出他们的采访,敬请期待。


陈世益教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侯任主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运动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亚太膝关节-关节-骨科运动医学会(APKASS)主席、国际关节镜、膝关节、骨科运动医学学会(ISAKOS)全球执委,并担任伦敦奥运会中国首席医务官。

九月的长沙凉风习习,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吕红斌主任的邀请,陈世益教授出席2017湖南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湘雅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国际研讨会并进行主题演讲。我们在会议间隙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常年为中国健儿保驾护航的运动医学专家。

当陈世益教授快步走进会客厅的时候,负责采访的我们不禁眼前一亮,眼前的学者步伐矫健,举手投足间充满着自信和热情。采访过程中他的语气温和有力,言辞恳切,发人深省,不由得令人称赞:真乃大家风采!

陈教授年轻时期很喜欢运动,喜欢到各地游玩观赏。在这个兴趣的引导下,他决定投身运动医学专业,攻读运动医学的研究生,然后到北京学习,并出国深造。80年代国内运动医学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国外相关研究与技术的成熟发展令陈教授深深触动“我到了国外才知道,国内外差距相当大,我们国内90年代关节镜只是作为观察用具,国外很早就已经作为治疗工具。”在学成归国后,陈教授面临着国内运动医学无人了解,无人发起,无人支持的窘境。上世纪50年代,北医三院、华山医院、湘雅医院、南京省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中山医院等设立了首批运动医学科。但是经过上世纪60、70年代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种种原因,运动医学逐渐式微,难以取得突破。“1982年,从我开始做医生就听说了运动医学这个学科,有人开始使用关节镜做手术,当时就有觉得做这个挺好的。1986年,我在上海读研究生时就开始研究关节镜的治疗,要半个月才恢复的关节手术,关节镜手术第二天就可以恢复,手术创伤非常小。2004年,我在中国做了首例人工韧带交叉韧带重建术,2个月后随访病人就得知患者可以爬黄山了,术后恢复很快,效果很好,所以当时我们对这门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谈到这里,陈教授脸上难掩自豪之情。“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医学开始回来了,要为运动员服务,保障中国的奥运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因此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又恢复了运动医学,但是恢复情况并不乐观。重大的转机是在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后,喜欢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从那时开始,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成立,运动医学的发展也算是走上了正轨。”谈及筚路蓝缕的振兴发展之路,陈教授感慨万千,“刚开始没有器械,我们从骨科借器械,但是后来骨科不愿意借,就陷入了瓶颈。后来我们为上海体育局服务,上海体育局见我们真诚,就愿意资助我们钱,当时是90年代,资助我们100万买了最好的关节镜。”同时,陈教授也善于利用运动医学所特有的社会资源以发展壮大本学科。“当时国家没有扶持,一开始是靠社会的力量撑过来。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自己社会的资源,从社会得到支持比如刘翔、姚明都是我们的病人,他们一来,就把很多的社会资源带来了,我们也得以撑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作为国内运动医学巨擘,陈教授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令人惊喜的是,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他依旧精神矍铄,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当我们问起是否有什么秘诀时,他说,最大的秘诀就是保持年轻的心态,学会劳逸结合。比如他在参加学术会议之余,会抽出时间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不仅是开阔眼界,也是放松自己、忘却疲劳的有效方式。“其实我是很喜欢玩的,正因为有玩的兴趣支持了我,让我不觉得疲乏”,讲到这里的陈教授爽朗一笑,好似青春正年少。

近年来,国内医患关系愈发紧张,这一矛盾已逐渐上升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问题,陈教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医患关系的矛盾是存在的,因为改革开放后有些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引发了许多问题,但是也不应把医患关系看的太复杂严峻,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与医生坚持其立场密不可分。他个人十分反感的是,有些医生稍有成绩,就把它包装的很好,虚伪地追求个人名利。他认为想要医患关系和谐,作为医生必须谦虚,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每个人的技术都是有限的,人力有时尽,不要认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要实事求是,要认识到自己手术的局限性。此外医生要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病人理解治疗过程中的局限性和不可为。

随着国家和社会越发重视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运动医学也借其东风成为了一门蓬勃发展的朝阳学科。谈到自己对运动医学未来发展的理解时,陈教授思考良久:“现在的运动医学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健康中国,健康中国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运动促进健康,所以这些东西使得运动医学可以发展壮大,在国家思想指导下,像我们这些人作为运动医学的推动者,加上媒体的宣传,就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运动医学,让政府关注、让社会了解到运动医学是要解决运动世界全民健身的问题,这就是运动医学的优势。”此外陈教授认为相比骨科而言,运动医学更讲究质量,所以运动医学康复可以让运动员重返健康,重返赛场。在展望了运动医学的未来后,话锋一转,陈教授又和我们聊起了他十分看重的一个问题,即医学传承。他认为,与飞速发展的医学环境不相匹配的是我们日益匮乏的医学人文传承精神。“传承,就是要好好培养下一代,重要的是品质上的传承,教他做人;思想,一种精神的传承,就是把老一辈优秀品质传承给下一代。现在很多年轻的医生为了名利,早日出名发财,而忘掉了最开始的初衷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我们运动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不知很早就出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讲这些历史,我们讲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讲到这里,陈教授略显激动,言辞之间拳拳之心已是呼之欲出,令人心怀激荡。

原计划40分钟的采访时间很快便过去了,参与采访的我们有些意犹未尽,同陈教授的聊天,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国内运动医学的发展脉络,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情洋溢,对运动医学充满兴趣和活力,同时心念运动医学未来发展的睿智长者,“我们有这样一个梦,就是使运动医学得到发展”,说这句话时,陈教授目视前方,眼里映射出无边闪耀,仿若星辰大海。


采访:李雨薇 周莉

撰稿:张星钰 张雪莹 王艳楠

--采访背后的故事



之前只做过访谈记录的我,第一次采访嘉宾,什么都不会,感谢访谈小分队有经验的小伙伴对我细心的指导,让我有机会顺利采访了陈世益教授。陈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见识超凡,对学生还是和蔼可亲。整个采访过程无论是访谈的学习、团队的和谐合作还有教授们的回答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在跟车采访后我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但是受到访谈小分队的悉心照顾和完美的Plan B让访谈工作没有受到影响。这要归功于小分队成员们的互助合作还有队长张雪莹的统筹规划!感恩感谢!希望下次还有这样和大家一起合作的机会,共同努力去做好一件事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访谈二组主持李雨薇

这次活动不但锻炼了我个人的能力,也接触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认识了一群有趣的同学和朋友。希望未来的日子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和大家相互配合,多多指教。

——摄影&访谈二组撰稿张星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