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的长期疗效观察(摘要)

2016-12-15   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王义生 点击量:81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长期效果。

方法:回顾总结1992年6月至2008年6月的临床资料,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96例(166髋),其中男性70例123髋,女性26例43髋,平均年龄33.6岁(21~66岁)。骨性强直者148髋(占总数的89.2%),纤维性强直者18髋(10.8%)。其中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者36髋(占总数的21.7%)。所有患者原均无髋关节手术史、外伤史,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术前充分准备,精密制作术前计划,尽可能选择生物型假体。术中“心视”明瞭X线、CT片上大量骨性解剖标志点,明确畸形角度,掌握手术要点,规范操作,掌握入路、切骨、磨锉、角度、调试等各个操作技巧,务必找出真臼底痕迹和髋臼横韧带,作为参考标志。术后加强监督陪同病人尽早功能锻炼。术后认真随访,观察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假体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评估疗效。

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450ml(200~800ml),输血量平均400ml(200~800ml),引流量平均280ml(140~500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75~125min)。术后疼痛缓解,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无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6年(8~22年),至末次随访:髋关节活动度保持恢复良好,髋关节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5±5.5)°升高到(150±14.5) °。平均Harris评分由(20.5±15.5)分升高至(82.5±5.5)分,优良率达9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者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其中,股骨柄无菌性松动下沉者10髋(占6%),髋臼松动移位2髋(1.2%),异位骨化1髋(0.6%)。给予翻修者2髋(1.2%)。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具有特殊性,手术难度大,应高度高度重视个体化手术治疗。术前充分准备,精密计划,备好足够的手术工具和置换假体。术中注重参照影像学照片上的骨性解剖标志,掌握手术要点,规范施术。术后强调病人尽早功能锻炼,获得良好康复。预防围术期并发症,并认真随访。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术后长期疗效满意。

作者简介:


王义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留学归国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河南省股骨头坏死诊治中心主任,郑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委,河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兼肢体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兼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委兼颈椎学组副主委,SICOT中国部关节学会副主委与脊柱学会常委。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等26家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Journal of Arthroplasty副主编,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会关节重建外科主编。美国JBJS、CORR、Molec Cell等杂志特邀审稿人。从事骨科工作40年,专业特长:关节脊柱外科,诊治股骨头坏死、颈椎病均逾万例。国内首创骨内高压症研究,国际首创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填补国际空白。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6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专业论文286篇,著书26部,科技成果奖17项。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卫生科技领军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