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变并非疼痛行为学变化的直接原因 ----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前、后路穿刺模型的实验研究

2013-08-29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 郑召民 李泽民 刘辉 王建儒 王华 杨豪 点击量:402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背景:下腰痛是各种腰椎疾患的常见症状。但椎间盘退变与下腰痛的关系仍然是一存在争议的话题。既往有许多研究利用动物模型阐述此话题。Nilsson[1]建立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后路穿刺的模型后,证明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可能与椎管内渗出的髓核组织有关。在本实验中,研究者建立了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前路穿刺模型,用以排除随和组织向椎管内的渗漏。本研究目的为:1. 通过前、后路穿刺,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2. 利用前、后路模型探讨椎间盘退变与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230g)被用于本研究。椎间盘前路穿刺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下:在手术显微镜下,9只大鼠通过腹正中切口显露L5/6椎间盘,用直径为0.4mm的穿刺针穿刺前方纤维环。另外9只大鼠仅显露L5/6椎间盘,作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后路穿刺模型通过后方穿刺L5/6椎间盘建立,手术组和对照组各9只。模型建立前后分别通过拍摄大鼠腰椎MRI用以确认椎间盘退变的发生。采用疼痛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大鼠术前、术后13714213045天运动功能、机械刺激阈值和热刺激阈值的变化。

    结果:MRI结果可见手术3周后,前、后路穿刺模型的大鼠椎间盘出现明显退变。而假手术组并未发现椎间盘退变。前路穿刺模型中,在各个观察时间点,两组大鼠的机械刺激阈值和热刺激阈值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路穿刺模型中,在术后7-21天,两组大鼠的机械刺激阈值和热刺激阈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研究中,通过大鼠纤维环前路穿刺,成功建立了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纤维环前路穿刺造成的椎间盘退变无法引起大鼠疼痛行为学的改变。纤维环后路穿刺模型引起的椎间盘退变可能与后方纤维环破裂有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