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临床观察

2013-08-27 文章来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 张轶超 张洪 点击量:196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观察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性标志定位法和自然活动定位法在确定胫骨平台旋转力线上的差异。

方法 连续选择5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在手术过程中按正常标准截骨并准确完成软组织平衡松解后,先在胫骨截骨面上划出以骨性定位为标准确定的胫骨假体的中轴线。然后,安装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后进行5次自然膝关节伸屈活动,在膝关节伸直位时在胫骨截骨面上划出试模的中轴线。测量这两条线之间的夹角,并记录。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拍双下肢负重位正侧位X片、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和髌骨轴位X片,均记录其Womac评分、KSS 膝关节评分和K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5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片、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和髌骨轴位X片。

结果 所有两条轴线不一致的病例,自然活动定位法确定的轴线均较骨性标志定位法确定的轴线内旋。有12个病例(24%)两条线夹角为0°,17个病例(34%)夹角小于10°,18个病例(36%)夹角在10°到20°之间,3个病例(6%)夹角>20°。最大的内旋角度为28°。该夹角平均为8.21 士2.28°经统计学比较,两种方法所确定的胫骨假体轴线间的夹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角度的变化和术前患者的畸形程度(股胫角)及术前功能评分无相关性。

结论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两种胫骨假体定位方法所确定的假体轴线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会对术后髌骨轨迹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尚无确定的结论指出哪种方法更适于使用,因此尚需进一步观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