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06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06-24 点击量:929   我要说

     继“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后,今年“4.20”芦山再次发生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惨痛的灾害现实表明,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和规范的处理流程应是每位创伤骨科医生必须熟知并掌握的内容。在2008年6月、发生“5.12”汶川地震后,本刊就即刻组织了“汶川地震伤救治”重点刊,紧急约请抗震救灾最前沿的多名专家总结了汶川地震救援与治疗的经验,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有益参考。5年前的“汶川地震伤救治”重点刊,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曾在“灾害外科,骨科医生面临的新课题”文中前瞻性地指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业理念的进步,地震灾害救援也在多个重要环节方面其概念与技术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与原有的理论与技术截然相反,这就促使骨科医生、特别是从事创伤救治的人员,应赋予时代意识,不断总结灾害救治经验。”因此,本刊再次推出“地震伤救治”重点刊,旨在共同提升灾害外科的救治水平,为今后的地震灾害救援提供参考。
     王满宜教授撰写的“地震伤的救援与治疗”一文中,重点阐述了现场救援和伤员转运、开放性骨折的处理、重视挤压综合征的治疗、重视合并伤及危重伤的治疗等内容,指出通过阅读本期“地震伤救治”重点刊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对地震伤员现场救援、转运及院内治疗这一连续的治疗过程有较清晰地理解。
    微创技术(如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和损害控制技术不但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还减轻了手术本身带来的二次创伤,对于地震伤重症伤员尤为合适。王光林等撰写的“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在芦山地震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指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引导下手术由于其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准确度高、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可有效进行严重骨盆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是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等重症损伤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尝试。史晓远等撰写的“损害控制技术在芦山地震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一文指出,损害控制技术有利于提高地震所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并减少死亡率,为后期确定性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因地震初期伤员集中、医疗资源有限,因此,快速清创、预防感染、稳定骨折是开放性骨折治疗的关键。赵春鹏等撰写的“芦山地震中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一文指出,使用组合式单边外固定支架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地震损伤中的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建议对于地震伤员,应尽可能一次将骨折复位及下肢力线固定好。对于复位不良者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转运而影响治疗和最终功能。
    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掌握地震伤员的致伤原因和病情特点,有助于在相同类型自然灾害再次发生时减少伤亡、开展有效救治、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韩培等撰写“芦山地震中主动性高处坠落伤的伤情分析”、胡旭栋等撰写的“芦山地震中骨盆骨折的特点及救治措施”以及李庭等撰写的“玉树地震骨折伤员的伤情分析”3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地震伤员的特点,为合理使用、调配医疗资源,更好实施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