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体位对术后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重建的影响
第一作者:洪 瑛
2013-02-06 点击量:560 我要说
洪瑛 邓宇骁 刘浩 龚仁蓉 安晶晶 龚全 李涛 宋跃明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术中体位与术后早期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重建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51例采用PRESTIGE LP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CD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患者取仰卧位,颈枕置于颈后部维持颈椎前弓。男28例,女23例;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混合型颈椎病12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节段:C4、5 5 例,C5、6 42例,C6、7 4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颈椎整体序列(C2~7)、目标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计算术中与术前的角度差(差值)及术后早期(3个月)与术前的角度差(改善值),对不同平面Cobb角差值和改善值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中及术后3个月时颈椎Cobb角均显著增大(P < 0.05)。其中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差值分别为(6.72 ± 9.13)、(2.10 ± 5.12)、(3.33 ± 3.75)°;术后3个月Cobb角的改善值分别为(6.30 ± 7.28)、(3.99 ± 5.37)、(4.29 ± 5.36)°。目标FSU的Cobb角改善值与目标椎间隙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91,P=0.698),与颈椎整体序列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23,P=0.012);目标椎间隙角度改善与整体序列角度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17,P=0.061)。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目标椎间隙的术中颈椎Cobb角差值与术后早期颈椎Cobb角改善值3对变量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关系(P < 0.05)。结论CDR术中颈椎位置保持在较术前中立位轻度后伸的位置是术后早期颈椎维持正常生理前凸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