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对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寄养断肢系统的影响研究

第一作者:丁 宇

2012-12-13 点击量:594   我要说

丁宇   阮狄克  何勍

目的 观察评估颈椎异体椎间盘移植后核磁共振成像的特征性表现,进一步了解移植椎间盘的生物学性能。方法 13例患者因颈椎间盘突出(退变性、外伤性)行椎间盘移植手术,平均年龄45±8.1岁,术后平均6.4±3.4年随访。分别于术前、术后及定期进行临床JOA评分及颈椎MRI扫描。利用MRI工作站软件测量病变节段颈髓最狭窄处面积;依据改良Schneiderman’s灰度值评分标准,测量并计算移植椎间盘信号强度并予比较分析;另外,在本次研究终末随访时行钆喷酸增强MRI扫描,通过对比分析椎间盘内信号强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移植椎间盘营养通道的建立情况及其存活状态。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了充分的颈椎管减压,病变节段脊髓横截面积由术前(112.7±20.5)mm2增大为(172.2±29.6)mm2 (P<0.05),相应颈椎退变病例JOA分值由术前10.7±1.7增加为随访时15.1±1.5 (P<0.05)。与相邻正常椎间盘信号值比较,5例移植椎间盘信号值明显下降,1例移植节段发生了自发性融合。移植椎间盘内髓核T2像灰度分值呈降低趋势,由术后即刻0.36±0.17降至随访时0.21±0.15 (P<0.05)。通过T1加权像测量钆剂增强后椎间盘信号强度,移植间盘髓核T1像灰度分值由0.46±0.19增加至0.59±0.24 (P<0.05)。结论 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疾患的一种有效手段,安全可靠;虽然长期随访移植椎间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变,但术后椎间盘可以存活并有效重建其营养通道,进而参与宿主的机体代谢活动并承担一定的生理功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