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12-03 点击量:1144 我要说
肢体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临床热点问题,据统计,全世界约1%的人口被持续性的创面问题所困扰,其发病率之高、对功能影响之重均使之始终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但诚如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所言,目前临床工作中普遍对于肢体软组织缺损的处理重视不足,存在“重视临床治疗、忽视伤情评估”、“重视实际手术环节、忽视围手术期的处理”的现象,导致诸如皮肤坏死、创面经久不愈、骨外露、骨不愈合、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已严重影响肢体创伤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本刊特推出了“创面修复”重点刊,旨在围绕目前我国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对肢体软组织损伤的重视,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最终提高临床疗效。
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方法有Ilizarov骨搬移技术、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等。徐永清等撰写的“二处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一文,创新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上、下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6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作者认为:与一处截骨延长相比,二处截骨延长可加快骨搬移和软组织愈合的速度;与传统的皮瓣加外固定支架结合植骨术相比,二处截骨延长手术操作更简单,规避了血管危象的风险,为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若能进一步加大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探究其长期疗效,则其结论会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近年来,穿支皮瓣由于具有切取的皮瓣较薄、对供区损伤较小、受区外观不臃肿且瘢痕较小等优点,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后跟开放性软组织缺损常由摩托车、自行车车轮绞伤造成,多合并跟腱、跟骨损伤,其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对皮瓣修复的要求较高。朱跃良等撰写的“穿支皮瓣修复跟周软组织缺损”一文,作者根据跟周软组织缺损面积和宽度大小,分别选用游离和带蒂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疗效良好,为跟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但文中同时也指出:对于小面积跟周软组织损伤患者,应优先采用带蒂穿支皮瓣覆盖;对于缺损面积大、尤其是缺损宽度大的患者,应采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并注意仔细修复并发的跟腱和跟骨缺损。目前,VS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时覆盖创面,其可短期改善创面清洁度、消除组织水肿、控制感染,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为皮瓣移植或转位提供良好的创面条件。潘朝晖等撰写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穿支皮瓣技术联合治疗四肢严重挤压伤”一文,作者首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进行一期创面覆盖,延期再采用游离或带蒂穿支皮瓣治疗30例四肢严重挤压伤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以上2篇文章的病例数相对较少,随访时间亦偏短,并未能与其他皮瓣和创面覆盖方式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严重创伤造成的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局部转移皮瓣或单一游离皮瓣难以有效修复,吻合多组血管的组合皮瓣或巨大的联合皮瓣修复的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供区损伤均增加。部分外露创面用全厚皮片因术后不能加压包扎或软组织缺损植皮不能存活等原因,易引起创面感染导致肢体功能丧失,截肢率较高。任高宏等撰写的“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文,对43例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分2个阶段进行治疗:第1阶段行伤口清创、VSD覆盖创面;第2阶段采用游离(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VSD技术一次修复全部创面,取得了良好疗效,为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患者的供区损伤仍较广泛,因此其临床应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且要求术者具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否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