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过度后凸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远端最佳融合节段的选择 矢状面稳定椎概念

第一作者:龙厚清 译

2012-08-30 点击量:1750   我要说

研究设计: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矢状面稳定椎(S a g i t t a l S t a b l e Vertebra [SSV]-通过骶骨后上角的垂线上最近端椎体)、第一前凸椎(第一前凸椎间盘的尾侧椎体)和选择的最低位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之间的关系,确定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胸椎过度后凸适宜的远端融合水平。
背景概要:一般认为,对于胸椎过度后凸的后路内固定技术,尾侧端椎和移行区远端的第一前凸椎间盘应包括在融合范围内。然而我们发现,即使遵循该原则,仍有远端交界区断棒的情况发生。
方法:回顾31例胸椎过度后凸患者(平均年龄:18岁,范围:13~38岁)接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至少2年的随访结果。术前诊断包括Scheuermann病后凸(n=29)、创伤后后凸(n=1)和椎板切除术后后凸(n=1)。根据远端融合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Ⅰ组(n=24):LIV包括SSV;Ⅱ组(n=7):LIV在SSV的近端。回顾患者的站立位X线片和图表资料,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术前平均胸椎后凸角为86.6˚±8.5˚,末期随访为53.0˚±10.4˚,矫正率为39%;术前平均的矢状面平衡为负数(-0.24±3.8 cm),随访末期该负值稍稍增大(-1.33±2.8 cm)。胸椎后凸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然而,术前和随访末期,Ⅱ组LIV中心从骶骨垂线后缘向后移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Ⅰ组2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8%)出现远端交界区问题,Ⅱ组7例患者中,有5例(71%)出现该问题(P<0.05)。尽管将远端融合椎延伸到第一个前凸椎,但8例患者中仍有3例(38%)出现了远端交界区问题。
结论:胸椎过度后凸融合的远端应包括SSV。要防止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发生后凸,融合水平仅包括第一个前凸椎而不包括SSV并不总是恰当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