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虚假还是真实
第一作者:仉建国 译
2012-08-29 点击量:1206 我要说
研究设计:对72例行后路矫形的Lenke I 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一组均由同一手术医师使用同一类型的内固定系统。
目的:在术前对Lenke I 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柔韧性进行评估后,比较术后及术后两年随访时侧凸的矫形情况。
背景资料简介:大量文献报道了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还没有文献将术前侧凸的柔韧性因素对侧凸矫形的影响加以考虑。使用同一种内固定系统对较僵硬的侧凸与柔韧性较好的侧凸的矫形效果不一样。
方法:分组如下,第一组24例,使用近端和远端钩以及节段性棘突间纽扣钢丝固定;第二组23例,使用近端钩,远端椎弓根螺钉,侧凸顶点处钢丝固定;第三组25例,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矫形效果通过与术前侧凸的柔韧性比率和辛辛那提矫正指数(Cincinnati correction index,CCI)来描述。CCI的算法为:(术后矫正的度数/术前站立位Cobb角)/(术前仰卧位凸侧Bending相Cobb角/术前Cobb角)。同时,需测量术后矢状位的矫正度数。
结果:第一组术后2年随访时CCI为1.71,第二组为1.34,第三组为1.41。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一组术后与术后2年的CCI分别为1.95和1.71,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术后2年矫形丢失较多。然而,术后与术后2年随访时Cobb角平均丢失4º,提示临床矫形丢失不明显。在第二组与第三组病例中,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和临床差异。使用第一组和第三组矫形系统的病例分别出现了8º和11º的矢状面前凸,第二组病例的矫形系统可保持后凸不变或后凸轻度加重。
结论:当对术前侧凸柔韧性的因素加以分析时,对于Lenke I 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并没有获得更好的矫形效果。同时,与目前流行的看法相反的是,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可对胸椎产生前凸效应。所以,我们认为,对于Lenke I 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价格相对昂贵的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并不能获得更好的矫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