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股神经结扎损伤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

第一作者:杨加富

2012-08-08 点击量:708   我要说

杨加富      张  晨      孙  琳      王志军      付  雷

目的 探讨股神经结扎后不同时期,分别采用缝线解除、缝线解除加神经外膜松解和结扎处股神经切除后吻合3 种方法修复后的效果,为临床上修复医源性周围神经结扎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 健康成年SD 雌性大鼠120 只,体重(200 ± 20)g,制备左侧股神经结扎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3 组,每组40 只。A 组为缝线解除组,B 组为缝线解除加神经外膜松解组,C 组为结扎处股神经切除后吻合组;每组根据对股神经修复时间不同分为即时修复(0 期)和1、3、5 个月修复(分别为1、2、3 期),每期各10 只。每期修复术后3 个月,检测大鼠运动功能(足基角、跟尾角)、神经电生理(股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股四头肌湿重,取股四头肌和股神经行组织学观察并计数肌纤维数量和神经纤维通过率。 结果 足基角:在0、1、2、3 期,A 组均显著低于C 组(P < 0.05),A、B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跟尾角:在0、1、2、3 期,A 组均显著低于C 组(P < 0.05);在1、2、3 期,B 组均显著低于C 组(P < 0.05)。股四头肌湿重:除1 期外,B 组均显著大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0、2 期,A 组均显著大于C 组(P < 0.05);除3 期A 组显著小于B 组(P < 0.05)外,其余各期A、B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股神经动作电位:在0、1 期,A 组与B、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2、3 期,除3 期A 组显著高于C 组(P < 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股神经传导速度:在0、1、3 期,A 组均显著高于C 组(P < 0.05);在0、1 期A 组均显著高于B 组(P < 0.05),在1、2 期A、B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 组仅0 期显著高于C 组(P < 0.05)。股四头肌肌纤维计数:在1、2 期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0 期,A、B 组均显著高于C 组(P < 0.05);在3 期,A 组显著高于B 组(P < 0.05)。股神经纤维通过率:除2 期A 组较B、C 组增加(P < 0.05)外,其余各期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股神经结扎后,采用股神经缝线解除的修复效果最佳,其次是股神经缝线解除加神经外膜松解,而股神经结扎处神经切除后吻合效果最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