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可调节矫正术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

2010-02-01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96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一组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可调节矫正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可调节矫正术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月,42例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后路可调节矫正术,本组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9.2岁(4-11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接受保守支具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支具治疗,术前平均侧凸72.1度(51-143)。术前患者均进行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平片、全脊柱CT扫描及三维重建和全脊柱核磁共振扫描以了解脊柱结构和脊髓神经情况。本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手术,手术中上下固定节段处采取骨膜下剥离,中间区域仅剥离部分肌肉组织儿保留脊柱旁软组织,上下方个固定相邻的2个节段,采用椎弓根螺钉或钉钩结合固定方式,采用单棒固定并以可调节连接阀连接,撑开矫正后在中间区域采用肋骨下钢丝固定矫正棒以加强固定强度。采用自体骨或异体骨仅在上下固定区域植骨。术后坚持佩戴外固定支具,并每隔半年随访拍片,根据弯曲发展情况行调节手术。调节的适应症为固定区域间两次随访间弯曲发展大于10度,或距上次调节2年。调整时仅切开显露中间调节阀区域进行适当调整。

    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初次手术后侧凸平均矫正62%(52-83%)。本组随访0.5-6年,平均3.6年。行调整手术40例,未调整2例(均为初次术后1年之内病例),最终融合5例。施行调整术或最终融合术的40例中,1次调整15例,2次调整13例,3次调整7例,4次调整5例,平均调整手术间隔时间1.2年(0.5-2年),调整术中平均每次延长3.6cm(2.3-5.1),平均每次调整时矫正25.6度(18-42)。本组并发症包括:皮肤破溃 2例,表浅感染 1例,脱钩 2例,螺钉松动 2例,断棒 3例。1例在第三次调整时发现部分自发性融合。

    结论:后路可调节矫正术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同时延缓了脊柱融合的时间,避免了脊柱融合对患者脊柱以及心肺发育的不良影响。仔细操作、减小创伤以及术后坚持外固定,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