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中谈对跟痛症的认识

2010-03-22 文章来源:。 点击量:125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跟痛症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跟部疼痛症侯群。按部位可把跟部疼痛分为跟跖侧疼痛和跟后部疼痛。前者常由于跖腱膜炎、跖腱膜断裂、跟脂肪垫炎、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枝卡压症、跟骨骨刺、跟骨骨膜炎、跟骨骨折等引起。后者则常由跟腱炎、跟腱滑囊炎等引起。而跟腱炎又可分为非止点性跟腱炎和止点性跟腱炎两类。在儿童,跟后部疼痛多见于跟骨结节骨骺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Reiter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也可引起足跟部的疼痛。跟骨内高压被认为是引起跟痛症的一种原因,但也有人反对。现已很少使用跟骨钻孔减压治疗跟痛症。 
1  解剖特点 
    跖腱膜是足底筋膜的浅层部分,和手掌腱膜相似,但比较发达而坚韧,由纵行的白纤维组成。可分为中间束、外侧束和内侧束。中间束最厚,起自跟骨内侧结节向前分为五束,分别止于各跖趾关节跖侧皮肤、屈肌腱和腱纤维鞘。起自跟骨内侧结节的足的内在肌还有拇展肌、小趾展肌和跖方肌。跖腱膜的作用有(1)保护足底组织。(2)提供足底某些内在肌的附着点。(3)协助维持足弓。
2  病因和病理 
    近端跖腱膜炎发生的确切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引起疼痛的可能原因有:1,步行时,跖趾关节背伸,牵拉跖腱膜,从而牵拉跟骨结节。随年龄增大,足部肌肉、韧带力量减弱,跖腱膜牵拉跟骨结节的力量增大,长期、反复牵拉使跖腱膜起点部发生微小撕裂,继发炎症,引起疼痛。2,跖腱膜跟骨止点处的骨膜炎和跟骨内侧结节的疲劳骨折。3,屈趾短肌止点炎症和水肿及其增生的骨刺导致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枝神经的卡压。尽管将近端跖腱膜炎作为一个诊断,但实际上,跖腱膜近端止点部的炎症,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枝神经的卡压可能同时存在,临床上难以区分。 
    临床上发现较肥胖中年妇女和喜爱运动者跖腱膜的发生较多,如长时间跑跳的专业运动员和舞蹈家以及需要长距离行走的普通人。另外穿软底鞋和过度运动也可能是跖腱膜炎的原因之一。其它一些情况,如胫骨内翻、跟腱挛缩、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韧带发生退变后足弓的改变等,都将使跖腱膜承受更大的应力,长期慢性的牵拉可使局部腱膜发生微小撕裂,局部水肿产生炎症。 Berkowitz通过MRI比较正常人和慢性跟痛患者近端跖腱膜厚度,发现后者比前者增加了4.4mm。 近端跖腱膜病理检查也发现胶原坏死,纤维血管增生,软骨化生和基质钙化。此病理改变类似于网球肘患者挠侧伸腕短肌止点处的改变,又有人将近端跖腱膜炎成为“网球跟”。 
    很多近端跖腱膜炎的患者可发现有跟骨骨刺。DuVries曾认为跟骨骨刺是产生跟跖内侧疼痛的主要原因。Tanz在1963年比较了跟痛症和正常人的侧位X光片后发现,前者跟骨骨刺的出现率为50%,而后者只有16%。而Rubin和Witton认为,只有10%的跟骨骨刺会引起跟部疼痛。后来的研究还发现,跟骨骨刺并不位于跖腱膜的跟骨起点处,而是在跖腱膜深部的屈趾短肌跟骨起点处。除少数患者外,绝大部分近端跖腱膜炎的患者不需要切除骨刺。
3  临床表现 
    跟骨跖侧疼痛。通常发病缓慢。在早晨行走头几步时感疼痛较重,进一步活动后疼痛可部分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可加重症状。 
    检查时可见足跟部前内侧肿胀。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厘米处有明显压痛。注意患者有无足部力线异常,无胫骨内翻、足内翻以及平足、高弓足等,还应检查跟腱有无挛缩。 
    X线检查:约50%病人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B超及MRI检查可见跖腱膜增厚、水肿。 
    诊断时根据局部肿痛,压痛点。B超和MRI发现跖腱膜增厚有助于诊断。
4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90%以上患者非手术治疗有效,但由于治疗时,不能确定哪一种治疗有确定的效果,常常需要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综合治疗。在部分患者即使未予治疗,最后疼痛也可自行缓解。但有些患者疼痛可持续数年。 
    (1)减少跟部受到撞击性冲击的活动。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2)跟腱、跖腱膜牵拉锻炼。由于跟腱挛缩是引起跖腱膜炎的常见原因,而跖腱膜的适度牵拉有助于炎症消退。每天反复的跟腱、跖腱膜牵拉锻炼成为减轻跖腱膜炎患者疼痛最有效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据报道:有效率达到83%。每天起床后,行走前就应进行锻炼。每天坚持锻炼4~5次,每次5~10次,1~2个月后可取得明显效果。 
    跖腱膜牵拉锻炼方法:①患者坐位,屈膝,将患侧足跟置于床面上,踝关节背伸,用手将5个足趾向背侧推压,维持30秒钟,反复5次。②足跟抬起,臀部坐于足跟上,,维持30秒钟,反复5次。③患者坐位,患侧足跟抬起,使跖趾关节尽量背伸,用手向下推挤小腿后部,进一步增加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