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关于补钙和骨质疏松治疗的小常识

2010-03-22 文章来源:。 点击量:156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内磁共振信号改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行后凸成形术患者,对其术后2周内,2周~3个月内,3~6个月内,6~12个月内等不同时间段骨折椎体内MRI信号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时间MRI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并探讨信号变化所反映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结果 术后2周椎体内MRI信号变化最明显,2周~3个月椎体内高低信号混杂;术后3~6个月临床骨折愈合期后椎体内信号仍多为混杂,但信号强度近一步减低;术后6~12个月椎体内MRI信号恢复正常。结论 后凸成形术术后椎体内MRI信号恢复正常时间(6~12个月)比临床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长,术后MRI信号变化伴随整个骨折修复重建过程。术后MRI信号从影像学角度反映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为观察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凸成形术术后临床愈合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影像学工具。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是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类型之一,但OVCF却是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报道最多但了解最少的骨折[1]
    后凸椎体成形术(Kyphoplasty Kp)作为一种OVCF治疗方式,具有耐受性好,迅速止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力学承载,并发症相对较低等优点[2]。目前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应用并获得较满意效果[3][4],。但在术后随访时,由于椎体内松质骨骨折愈合方式与四肢皮质骨折不同,X线片上常无明显骨痂形成,很难观察术后椎体内松质骨修复重建以及松质骨骨水泥界面是否存在改变等情况。MRI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可通过信号变化反映骨折椎体内炎症水肿等病理生理变化[8]。    
    本文通过分析Kp术后椎体内MRI信号变化,从影像学更直观描述Kp术后不同时间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探讨MRI应用于Kp术后随访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北京医院骨科从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Kp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排除炎症,肿瘤,结核等病因引起的病理性骨折(依据术前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病例,实际收集OVCF患者14例(17个椎体)进行分析。其中男4例,女10;年龄62~78岁平均69.9岁。椎体分布为胸103个,胸112个,胸128个,腰13个,腰21个。所有OVCF患者均行Kp手术。选用球囊及工具均为美国KyphonInc公司产品,骨水泥为国产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产品)。对患者术后2周、2周~3个月、3~6个月及6~12个月MRI信号变化进行分析对比,探讨Kp术后椎体MRI信号变化所反映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2  影像学检查
   
MRI检查:应用GE1.5TGEGgMRI扫描仪,对骨折矢状位T1WI、T2WI、T2WI+FS(压脂像)抑脂像以及横断位TWI、T2WI、2WI+FS(压脂像)扫描。相应扫描参数如下:
    矢状面扫描: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12层;FOW视野:270×270mm;分辨率:352×280。冠状面扫描:层厚4mm,层间距1mm,层数4~6层,FOW视野:180×180mm分辨率;256×256。
3  影像学分析
   
对14例患者17个椎体MRI影像资料分别由1位放射科医师和1位骨科医师独立分析。由于MRI检查费用高昂,耗时较长,同一例患者无法接受术后连续多次MRI检查。但所有收集病例均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尽管不是同一患者整个治疗过程资料,但由于术前诊断相同,治疗方法相同,术后骨折修复重建过程相同,MRI应存在相似信号变化。所以对本组OVCF患者术后2周、2周~3个月、3~6个月及6~12个月椎体内MRI信号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仍可反映OVCF椎体内骨折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
    OVCF发生时伴有椎体内水肿,MRI信号特征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T2WI+FS明显增高。老年患者椎体内脂肪含量较多,脂肪组织在T2WI上也呈高信号,为更好观察水肿信号需要进行脂肪抑制检查,即短T2反转恢复序列,即椎体水肿在T2WI+FS序列呈高信号,而脂肪信号被抑制。T2WI+FS序列与STIR信号相似,能敏感反映椎体内水肿变化[11,12]。本文对Kp术后椎体内MRI信号变化采用T1WI信号、T2WI信号、T2WI+FS信号进行收集并分析。可直观反映术后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
结  果
   
将本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MRI信号变化特征收集整理与未骨折椎体内信号比较分析,总结如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