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3-27 点击量:1079   我要说

本期导读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提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概念,即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或缺损、外侧副韧带(LCL)损伤、外侧肱桡关节间隙增宽,骨性损伤使冠状突相对于滑车内侧缘发生半脱位。此为一种特殊的损伤类型,目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和理解,国内外不同文献和专著对其描述的名称尚不统一,有“后内侧旋转不稳定”、“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内翻后内侧旋转损伤”等多种称谓。此类损伤并非真正的脱位、常被漏诊,特别是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时易导致关节退变、异位骨化,并出现肘关节僵硬、肘内翻、创伤性关节炎及尺神经炎等并发症。蒋协远等撰写的“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一文,对11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进行了治疗并随访,发现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满意。一般情况下,发生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时会伴有LCL复合体损伤,但是否需切开进行修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大宗病例的对照及随访。
    Bennett骨折是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由Bennett于1882年首次提出。Bennett骨折涉及拇指的腕掌关节面,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的僵硬、畸形及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余剑等撰写的“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解剖病例特点及手术治疗”一文,认为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病理特点表现为第1腕掌关节桡背侧韧带复合体发生瘢痕挛缩,并特别针对此类骨折的治疗提出3点术中注意事项:①适当骨膜下松解桡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以使桡背侧关节骨折块获得解剖复位为宜;②彻底清理骨折间隙内机化组织,使骨折面新鲜;③骨折固定后,应对第1腕掌关节进行穿针固定4周,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使挛缩的桡背侧韧带复合体获得接近正常状态的适应性重塑。对于陈旧性Bennett骨折,应尽早发现,避免漏诊。本研究虽然样本量偏小,但仍可为临床医生对此类骨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手指皮肤缺损是手外科较常见的损伤之一,此类损伤常伴有指骨骨折及肌腱损伤,需行皮瓣修复。目前,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皮肤缺损已获得很好的临床应用,但对于手指中远节皮肤缺损,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李启朝等撰写的“以指固有动脉为蒂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作者以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指蹼动脉掌背动脉皮支为蒂,设计了一种修复中远节皮肤缺损伴有指骨骨折及肌腱损伤的皮瓣,认为与传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相比,以指固有动脉为蒂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延长了血管蒂的长度,能恢复指腹感觉,血供比较确切,是一种修复手指中远节皮肤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但此术式留有手指线状瘢痕、影响美观,为其缺陷。
    股骨颈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6%~56%,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骨折时易使主要供血来源阻断,不但影响骨折愈合,且有可能发生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其治疗对骨科医生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游浩等撰写的“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在股骨颈骨折预后判断中的作用”一文,作者采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对患者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发现单凭X线片分型来判断股骨颈骨折预后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而DSA技术具有能观察细小血管结构、造影剂少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应用此技术预测股骨颈骨折预后更具客观性和直观性。但操作前需注意相关禁忌证,且应由操作熟练的医生完成,以减少并发症。虽然此技术可能存在操作要求较高、且与以往文献报道的观点有一定分歧,但仍不失为一种尝试和探索,供广大骨科同道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