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2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3-27 点击量:1147   我要说

本期导读

  2007年9月,裴国献教授首次提出“数字骨科学”的概念,同时我刊率先推出“数字骨科学”重点号,引领数字化技术在骨科的研究与应用。“数字骨科学”的应用正逐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而当前其研究仅处于探索阶段。“数字骨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骨科学,使它具有新的活力,发生新的变革。几年来,数字化应用正不可阻挡地飞速融入传统骨科学中。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技术,像微创外科技术一样,对骨科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未来,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
  精确的骨折分型有利于对骨折程度做出评价,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入路、固定器械,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预后。王丹等撰写的“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一文正是通过采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数据及6例正常成人骨骼的影像数据,利用Mimics、UG等建模软件对肱骨近端、骨盆、胫骨近端及踝关节4个部位进行三维解剖重建,模拟国际骨折常用分型。骨折数字化分型在骨折的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及教学中具有图像清晰、虚拟逼真、动态显示、全方位旋转与定位的特点与优势,弥补了传统分型方法的不足。
  1988年Ranavat首次报告应用软组织平衡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矫正膝关节畸形,软组织平衡是TKA的主要技术难点和获得成功的关键。传统骨科是通过切骨导块等方法判断软组织张力情况的。这种方法精确程度有限,无法实施定量评估;而且目前的多数导航系统不能实时反映软组织张力。严孟宁等撰写的“软组织平衡实时导航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一文,将他们自己开发的一种新组织平衡实时导航系统应用于临床,此系统的实时监测对松解程度的控制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此系统由于测量点的力是某区域所有软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压力传感器数量有限,影响测量结果。虽然仍需完善,但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目前,脊柱微创手术内固定的最大难点是不能直视情况下找到骨性解剖点作为参考,固定部位的定位困难,使得手术的精确性大打折扣。尽管术中有影像学辅助,但术中X射线给医护人员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其不足。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进步使操作向着非可视的立体操作方向发展,对术者的要求更高。张鹤等撰写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打孔的实验研究”一文,应用国内自主研发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为微创脊柱导引针的置入提供了一种精确、稳定的方法。同时,医生又能在防辐射屏后面进行相关操作,从而避免手术医生术中操作时的X线辐射。虽然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手术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值得提出的是,该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将为我国未来脊柱微创手术步入国产机器人时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