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0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3-27 点击量:947   我要说

本期导读

    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肩胛带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6%~4.0%。迄今为止,对于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非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但不足之处为复位不确切、且容易再移位。也有文献报道,对于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发生骨不连和骨折畸形愈合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手术治疗、且锁骨中段骨折骨不连的发生与骨折原始移位程度密切相关:保守治疗无明显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骨不连发生率为5.9%;若原始骨折存在移位,经保守治疗后,骨不连的发生率达15.1%。目前对移位明显的锁骨中段骨折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已渐成共识。吴晓明等撰写的“外固定支架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初步报告”一文,认为对于部分合并有严重并发症且不能耐受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锁骨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亦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外固定支架固定不可靠、术后肩关节不能早期活动、固定方法复杂且有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不值得提倡。毋庸置疑,外固定支架为治疗锁骨骨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何合理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则有待于临床骨科医生的共同努力。
    下肢畸形为骨科常见疾病。目前,外固定支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此类畸形,较常用的有3种: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Taylor三维空间支架及Orthofix单臂矫形外固定支架。本刊2011年6月“外固定支架技术”重点号刊登了一组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章,客观全面地反应了外固定支架在临床的应用。本期郑学建等撰写的“可调组合式下肢外固定支架的改良及临床应用”一文,作者在原苏联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基础上,根据国人的下肢畸形特点对其进行改良,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不同外固定支架构型,主要做了以下改进:①钢环的厚度变薄,具有安装灵巧、佩戴轻便的特点,更适合于国人;②牵伸器的远端加弹簧,可使早期牵伸力缓慢释放;③牵伸杆由螺纹杆改制成套管。同时,作者也针对不同外固定支架构型,指出了相应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发现,改良设计的“可调组合式下肢畸形外固定矫形器”具有轻便、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及调整方便等特点,可避免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临床疗效良好。但是,下肢畸形多属复合畸形,目前尚无一种固定的器械构型能够同时解决多种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支架。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跟骨骨折中85%~90%以上均为跟骨内骨折。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尚不统一。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跟骨关节内骨折有移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常用的手术入路有3种: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及内外侧联合入路。王志杰等撰写的“辅助内侧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一文,采用内侧入路辅助扩大的外侧入路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利于降低或避免术后感染率和组织坏死率。但是,临床医生采用此入路方式时应特别注意其适应证的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60岁以上老年人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骨质疏松使得肱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成亮等撰写的“肱骨头内松质骨含量的评估及临床意义”一文,尝试采用CT扫描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肱骨头松质骨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评估分析,发现年龄因素对肱骨头内松质骨的影响非常明显。肱骨头内侧中央的松质骨骨量较多,是固定肱骨头较可靠的部位。虽然本研究病例数少,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但通过CT测量肱骨头内不同区域的骨密度,对临床工作中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