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8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3-27 我要说
本期导读
距骨颈骨折是最常见的距骨骨折,占距骨骨折的50%~80%。由于距骨关节面涉及血供复杂等解剖特点,治疗不当易造成距骨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及骨折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导致功能恢复不佳,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因此,距骨骨折的治疗对于骨科医生依然是一大挑战。目前,临床较常采用的内固定器械是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何丽娜等撰写的“Acutrak钉治疗距骨颈骨折”一文,作者应用Acutrak钉固定结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不同类型的距骨颈骨折。Acutrak钉固定的特点是渐进式加压、无钉尾,与空心钉、可吸收钉二者比较,具有操作更容易、加压固定作用更显著、顶端未入骨内、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等优点,临床疗效较好。但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未将Acutrak钉与空心螺钉、可吸收螺钉固定做具体的对比研究,且病例数有限,其疗效是否具有普遍性,尚有待于临床医生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于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治疗依然存在争议,2005年Papadonikolakis和Ruch首先报告了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同样,外固定支架也被广泛应用于此类骨折的治疗。郭勇等撰写的“跨腕关节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分别从力学、复位效果、手术创伤及术后功能等方面比较了2种术式的特点。认为钢板治疗不能有效固定背侧骨皮质粉碎、骨缺损的骨折,且创伤较大;外固定支架治疗则不具有上述缺点,但其具有骨折易于再移位、钢针松动及针道感染等缺点,而钢板固定治疗具有复位稳定性好、并发症较少等优点。作者认为2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别,均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要证明何种方法更具优势,还需广大骨科医生的共同努力。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作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进技术,其具有微创、疗效显著等优点。目前临床对采用PKP还是保守治疗,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尚不统一。谢恩等撰写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对2种方法的疗效进行了对照研究分析,认为2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保守治疗中的长期制动会导致肺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总体来说,PKP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也可能会发生少见、潜在却严重的并发症,如骨水泥的渗漏等。值得一提的是,PKP的最佳时机是骨折后2d至3个月,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超过2年一般不推荐使用,需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少,治疗困难,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跟骨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的最常用方法。Lenormant等于1928年首次将植骨技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而跟骨切开复位是否需要植骨也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更多学者认为必要时可予以植骨。本期刊登了赵宏谋等撰写的“植骨与不植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一文,作者针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否需要植骨的争议,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对现已发表的关于植骨与不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认为对于跟骨骨折复位后存在明显骨缺损的患者宜采用植骨治疗;若复位后骨缺损不明显且固定可靠,不植骨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根据本研究结果,切开复位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较好地恢复跟骨Bhler角,且可以使患者早期全负重功能锻炼,改善生活质量。但对于远期功能预后,植骨与不植骨无显著差异。虽然此篇文章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了一定参考,但由于本研究指标不完全一致,仅采用Meta加权的方法进行了汇总比较,而未进行严格的Meta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故究竟何种方法孰优孰劣还不得而知,有必要采用统一评估标准的对照性研究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