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6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3-27 点击量:903   我要说

本期导读

    1840年Malgaigne首次将外固定支架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外固定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日趋成熟,为骨不连、骨缺损、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复杂骨折、肢体延长及矫正畸形、重建肢体功能等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此,本刊特推出“外固定支架技术”重点专题,旨在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固定技术理念的正确认识,进而推动相关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对于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远端骨折,临床处理较为棘手,采用传统的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而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刘伟军等撰写的“两种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采用跨关节单边外固定支架与双边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3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并比较了2种方法的疗效。作为传统内固定钢板的有力补充,单边及双边外固定支架对胫骨远端复杂性骨折、特别是伴有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疗效较好。2种外固定支架各有其优缺点,单边外固定支架在针眼疼痛及松动率方面较双边外固定支架效果要好;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双边外固定支架较单边外固定支架更具优势。但二者均存在踝关节活动欠佳的缺陷,因此期待有更好铰链设计的外固定支架的推广与应用。由于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分析,且存在样本量偏小等不足,其确切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骨转运术和Ⅰ期短缩加Ⅱ期延长术。骨转运术由Ilizarov首次提出,被称为胫骨骨折合并骨缺损治疗方法的一次革命。应用此方法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易发生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患者佩戴外固定支架的时间较长。彭阿钦等撰写的“应用胫骨Ⅰ期短缩加Ⅱ期延长治疗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一文认为,与传统的骨转运手术相比,Ⅰ期短缩加Ⅱ期延长的方法具有简化伤口闭合、利于血管神经和肌腱修复、清创彻底、骨折对接点对位好、愈合牢靠、植骨较少、治疗周期短、合并症低等优点。但对于此术式在适应证、首次短缩的限度、肢体短缩允许的最大幅度及何时对短缩肢体进行截骨延长等方面均存在争议。张群等撰写的“腓骨横向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一文,针对骨缺损范围较大、胫骨两端残留的长度过短或其表面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采用了腓骨横向搬移的方法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疗效,为胫骨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病例数少,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近年来,外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足踝部畸形的治疗。对于胫骨近端内翻畸形,临床使用外翻截骨术较多。滕星等撰写的“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矫正胫骨近端内翻畸形”一文发现,与传统的外翻截骨内固定相比,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端内翻畸形具有创伤小、无需植骨、截骨方法简单的优点。虽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较短,但此方法仍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