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3-27 点击量:853 我要说
本期导读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是基于微创外科的原则,吸取交锁髓内钉技术与生物学接骨技术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内固定系统。1995年第1代LISS研制成功。国际内固定研究会于2000年正式将LISS作为一个标准系统推出。2001年又研制出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其结合加压接骨板与带锁髓内钉两种技术的优点,可有效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从而为骨折、尤其是关节周围骨折和骨质疏松骨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本刊继《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年报道采用LCP治疗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个案报道后,于2003年6月首次以“临床论著”的形式在国内报道采用LCP治疗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目前,锁定钢板已在国内外临床应用十年,且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相继出现。为了回顾十年来锁定钢板在国内的应用状况,进一步让骨科医生正确掌握锁定钢板的理念与技术,本刊特组织一期“锁定钢板技术”重点号期刊,旨在集中探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或骨不连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最新技术进展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锁定钢板治疗骨折或骨不连的疗效,最终提高我国的骨折治疗水平。
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固定系统,LISS对复杂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特别是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难以处理的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骨折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随着LISS技术的推广和临床应用的逐年增加,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报告了与其操作技术、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所致的并发症。王秋根等撰写的“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若干问题探讨:附八例病例回顾”一文,选取临床工作中遇到的8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认为使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应充分理解骨折的部位和类型,严格掌握锁定钢板固定的原则和指征,否则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等并发症。邹剑等撰写的“锁定钢板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或骨不连的并发症分析”一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收治的97例106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骨不连患者资料,在平均不到2年的随访期内发现,23.6%(25/106)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认为只有严格掌握锁定钢板的手术适应证,了解其工作原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上2篇文章均分析了应用锁定钢板出现的并发症,说明目前临床中存在一些应用锁定钢板的误区,只有术者正确理解锁定钢板技术的固定理念、设计原理、应用原则、手术指征及操作技巧等,才能将锁定钢板——这一新型内固定器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随着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越来越趋向于手术治疗。对于内固定物的选择,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根据骨折的稳定性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式和器材。稳定型骨折首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系统固定,而不稳定型骨折则采用各种髓内固定系统固定,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亚洲型髓内髋螺钉系统及InterTAN髓内钉等。孙源等撰写的“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一文中,报告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认为倒置LISS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目前还缺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多中心、大宗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与循证医学方面的相关证据,故倒置LISS接骨板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还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外审专家对此文还提出了质疑: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属于LISS的适应证,本文扩大了LISS的应用范围,是否值得推广?另外,本期还刊登了吴晓明医生的“与作者商榷:造成‘锁骨钩钢板固定术后肩峰豁裂’的另一种可能原因——肩峰骨骺不愈合”一文,本刊作为学术探讨和争鸣的平台,倡导并鼓励广大读者对本刊发表的论文发表评论,对于读者的来信,我们不进行同行评审而直接刊用。同时我们也非常希望原作者能针对读者的评论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争鸣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共识。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虽然历经了百年的发展,但由于其自身存在复杂的异质性,至今未能找到一种能良好应对所有桡骨远端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何纯青等撰写的“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一文,作者创新采用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且取得良好疗效,为背侧皮质粉碎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确切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