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进展
2011-12-09 文章作者:shenjie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特发性脊柱侧凸( idiopathic scoliosis, 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最常见的脊柱畸形。根据其发病年龄又分婴儿型(0~3岁)、少儿型(4~10岁)及青少年型(10岁后)。其中青少年型最常见,约占青少年人口的2%~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idiopathic scoliosis, AIS)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度的畸形可以通过支具等保守方法治疗,而对于畸形较重、畸形发展较快或支具治疗不能控制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近年来,脊柱侧凸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的发展及内固定系统的不断改进,新的治疗方法、技术不断涌现,AIS的治疗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
一、手术治疗规范化
由于AIS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类型治疗方法可能截然不同。有时手术融合范围不够,术后发生了失代偿;也有些侧凸手术融合范围过大,导致脊柱丧失活动功能。因此,确定手术入路和融合范围对手术治疗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分型来指导手术。
1983年King从405例侧凸手术总结出来的King分型,首次将分型与融合范围选择结合起来。King分型是从应用Harrington系统冠状面矫正侧凸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并不完全适用于
CD等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而且King分型不全面,有些侧凸类型未包括在内。King II型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出现失代偿的病例较多。但King分型比较简单、实用、好记,只有5个类型。
2001年,Lenke基于315例三维矫形的侧凸手术分析,提出了Lenke分型系统。该系统基本包括所有侧凸,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好, 但比较复杂,共有三个评估参数,共计42种类型。Lenke分型的关键是结构性弯的确认。但是,目前对于结构性弯的定义争议较大。
北京协和医院根据874例三维矫形手术分析,于2003年提出了PUMC(协和)分型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简化。现在的PUMC分型共分12种类型,它与所有的分型不同,是根据侧凸数进行分型,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PUMC分型全面,可以对所有侧凸进行分型,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好,有些病例尽管不同医生对分型产生分歧,但由于
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影响手术融合范围的选择。实践表明,PUMC分型简单、全面,容易理解。
二、手术技术不断提高
1. 后路手术
第一例矫治脊柱侧凸的手术始于1839年Jules Guerin 应用切断椎旁肌辅以支具治疗脊柱侧凸。1889年,Volkman首次应用切除肋骨畸形治疗脊柱侧凸。
1914年,Russell Hibbs应用Hibb 脊柱融合法治疗脊柱侧凸,发现假关节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第一代后路矫形内固定系统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由Harrington研制。Harrington 系统开创了IS手术治疗的新纪元,成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史的里程碑。但Harrington器械矫形是在冠状面上进行,固定节段长,矫正力点集中在上下钩上。因此,矫形效果差,易产生脱钩、骨折、断棒及平背综合征等。
1976年Luque通过椎板下钢丝矫正畸形,此装置被认为是第二代后路矫形内固定系统。此法具有横向矫正力量, 并且是节段性固定, 应力分散,固定牢固,但缺乏有效的轴向撑开力,无去旋转力量。有钢丝损伤脊髓、断棒、断钢丝、假关节形成、平背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法国Cotrel和Dubousset于1984年研制了既能产生加压又能撑开的多钩-棒固定系统(CD系统),可三维矫形,明显提高了脊柱矫形的治疗效果,被誉为第三代后路矫形内固定系统。这不仅是器械的改进,而且是矫形理论的“革命”。但早期的CD系统操作复杂、安装困难、切迹高,为了弥补这些缺点,学者们相继研制了TSRH、Moss-Miami、CDH以及Isola等新型的内固定矫形系统进行三维矫形。
随着脊柱三柱理论的完善和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进步,第三代矫形内固定系统由最初的全钩结构逐步发展为钉钩混合结构,至目前广泛应用的全钉结构。椎弓根螺钉作用于脊柱的三柱,矫形力大。有学者对全椎弓根螺钉矫正脊柱侧凸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无神经、血管损伤, 认为此技术安全、有效,矫形能力提高,可降低侧凸前路松解的必要性。
2. 前路手术
第一代前路内固定系统是1964年澳大利亚Dwyer发明的,其缺点是钢缆与螺钉的连接部拉紧后不能调整,缺乏放置的稳定性,假关节发生率高,而且钢缆较软,术后易发生腰后凸畸形。1973年,德国Zielke改良了Dwyer系统,应用带有螺纹的棍取代钢缆并增加外锁,这样可得到旋转的矫正,是第二代前路内固定系统。但由于螺纹棍太细并柔软,且易弯曲折断形成假关节。近20年来,第三代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于临床,如CD、TSRH等,使用硬棒和椎体螺钉,通过预弯棒的旋转将冠状面上畸形转换成矢状面的生理前凸,达到三维矫正。
3. 前路微创手术
二十世纪9 0 年代, 国际上开展了胸腔镜下前路手术矫正脊柱畸形,具有降低开胸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术后疤痕小等优点。但胸腔镜下手术, 对麻醉要求较高,并有产生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手术适应证较窄,而且胸腔镜手术的开展要求术者具有熟练进行开胸前路矫形手术的技能,并需一定的学习曲线。
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将传统前路矫形技术和胸腔镜技术融合起来,通过在手术切口的上、下方各增加一个操作锁孔,缩小了手术切口,从而实现对胸椎侧凸的微创矫形。
4. 严重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严重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治疗难度很大,既往采用前路松解后一期或二期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双棒多棒撑开技术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有学者报告采用多段截骨,即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截骨后再行后路截骨,多数病人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必须根据畸形的情况,设计不同方向及大小的截骨。截骨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而且此手术的技术要求更高,操作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5. 脊柱非融合技术
脊柱的融合阻止了发育期患儿的脊柱生长,尤其对较小儿童的脊柱融合可造成较大的躯干短缩。对于5岁以前发生的早发性侧凸,还可因为影响了胸廓的发育而影响到心肺功能。有鉴于此,一些学者研制出了一些非融合技术。
(1)后路双棒生长阀技术:有学者报告应用后路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每6个月撑开一次,在控制脊柱侧凸的同时,可以使脊柱保持一定的生长能力。
(2)肋骨撑开技术:纵向可延长的肋骨钛合金假体(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 VEPTR)在2004年得到FDA批准临床使用。有学者报告应用VEPTR治疗因严重脊柱侧凸导致的胸廓功能不全,在5岁前治疗的患者可改善其肺脏的发育,增加肺的容积,并限制侧凸的进展。研究表明,使用VEPTR可以维持矫正,并每隔4-6个月进行撑开延长。 但并发症多,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3)脊柱生长调控技术:包括前路或内窥镜下U形钉等技术。原理是凸侧的脊柱栓系、脊柱生长的机械性调节、定向的脊柱生长以及脊柱畸形的内支具治疗等,这些方法试图通过非对称性地限制椎体的生长来调节脊柱的生长, 使脊柱向畸形矫正的方向生长, 从而阻止畸形的进展。但应用较少, 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三.术中监护的发展
脊柱矫形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脊髓神经损伤,为预防术中脊髓神经损伤,传统的方法是唤醒试验,近年来,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的方法越来越多。SEPs只能监测脊髓后柱功能(支配感觉)的情况,而前外侧柱( 皮质脊髓束) 没有被监测到。而MEPs可直接联机记录,没有延迟性的缺点,可给术者提供直接反馈的机会。近来联合使用经颅激发MEPs和SEPs增加了术者对术中电生理监护的可信度。
四.术后疗效的评价
关于治疗效果的评价, 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制定了SRS-22问卷,结合SF-36问卷,对AIS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逐渐成为分析AIS治疗效果的标准问卷。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革新,特别是材料技术、侧凸机理和临床分型的探索,以及术中导航及脊髓监护的应用等,AIS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