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手术质量与安全体会

2011-11-21 文章来源:绵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创伤外科 弋石泉 殷勇 邹宏 等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93例(94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23例,后柱骨折9例,前柱骨折8例,横行骨折9例,后柱+后壁骨折5例,横行+后壁骨折6例,T型骨折11例,双柱骨折17例(1例双侧),前柱骨折+后柱半横行骨折6例。骨折采用髂股沟切口32侧(31例),kocher-Langeubeck (K-L)切口入路45例,髂腹股沟切口+K-L切口17例。
    结果 手术平均耗时210min (120-320min)术中失血850ml (400-3500ml)。术中大出血3例,压迫止血和寻找出血点结扎止血后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10天伤口又突然大出血,行髂血管造影栓塞止血。肺栓塞死亡1例,内固定失效1例,术后感染1例。手术无发生坐骨神经损伤。按Matta复位标准:优44例,良30例,差19例,优良率79.6%;术后87例得到随访,随访6-65个月,按改良D,Aubigne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41例,良26例,差20例,优良率77%。
    结论 髋臼骨折手术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才有良好疗效。争取在2周内手术,伤后6-10天是最佳手术时机。标准的髋臼三位X线片和CT扫描重建,判断骨折类型决定手术方式,髂股股沟切口和kocher—Langeubeck切口(K-L切口)分别应用于前后方骨折,其联合入路应用于前后方都有骨折。涉及前后骨折选择移位重的一侧入路,通过坐骨大孔或小骨盆触摸四方体,判断了解对侧复位情况,不能在一侧切口内达到双侧复位则进行第二切口入路。髂腹股沟切口在第二个窗口显露较难而又重要,牵开髂腰肌股神经束和髂外血管鞘,游离并切开髂耻梳筋膜,骨膜下剥离贯穿第一和第三窗口。后路显露臼顶部困难时可采取大转子尖部截骨,要始终保持伸髋屈膝位,用好三把骨撬在髋臼周围的位置。复位顺序:从上到下,先柱后壁。早期并发症多为医源性,手术讲究技巧确保手术安全,恢复关节软骨的平整,无论是柱与壁骨折的复位标志是恢复头臼同心圆的关系,待整体复位满意后再统一固定。对于柱的固定单一块钢板不足以稳定,尤其是后柱要使用二块钢板。对于后壁粉碎骨折,用弹性钢板加强固定。术中多方位C壁透视确认复位和固定结果。术中大出血,止血非常困难,压迫止血或结扎止血失败,只有行髂血管造影栓塞止血。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坚持物理方法、药物方法联合可预防。术前清洁灌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列为术前准备常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