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2007-09-12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82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骨折的治疗是创伤骨科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内容,骨折固定理论的转变促成了微创技术的发生和发展。
     早期,内固定研究学会(AO/ASIF)提倡的治疗骨折的原则是解剖复位,重建稳定性,同时保存血液供应,使患肢能够早期活动。当时对任何骨折都强调绝对的坚强内固定,也确实使许多骨折达到了直接愈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众多的临床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骨折的直接复位和用于固定骨折的接骨板的安置需要比较广泛地剥离骨膜和软组织,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在损伤时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又雪上加霜,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甚至丧失血供。不仅给骨折愈合带来障碍,还陡然增加感染的机会。另外,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使接骨板下的皮质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取出接骨板发生再骨折的屡见不鲜,暴露出坚强内固定的技术缺陷。
     因此,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只把坚持解剖复位和追求绝对稳定性的原则用于关节骨折的治疗,而对骨干骨折的治疗则从初械固定模式转变为生物固定模式(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手术时不再强调骨片间加压和骨折坚强固定,转而力求间接复位、恢复长骨的长度、轴线排列和旋转对位,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方式。生物学固定的中心是保护骨折端局部的血供,为骨折的愈合维持良好的生物学环境为此,微创的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创伤骨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和治疗手段。
1、骨折微创治疗的方法及应用适应证
      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是当代外科技术发展的趋势,其在创伤骨科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普及是近代骨折固定技术发展的集中表现。
     顾名思义,MIS要求在实施外科手术时尽可能减少对肢体组织的损伤,以减轻肢体疼痛,术后及早开始康复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改善手术治疗的效果。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骨折的中心是减少对骨折块血液供应的破坏,保护骨折部位的生物学环境,保证骨痂的形成,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操作的原则是尽可能不剥离骨折片的软组织附着,用间接复位的方法对骨折进行整复,经反或肌层下置入用于固定骨折的内植入物。具体实施时,要根据骨折的实际f青况选择适当的固定器具,依照内植入物的不同应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
1.1接骨板固定技术
      接骨板固定技术是治疗骨干,特别是干骺端骨折常用的有效手段,现在临床上应用微刨接骨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骨折。
手术中,只暴露处于骨折部位远侧和近侧的正常骨骼,不直接暴露骨折部位,使骨折周围的成骨性组织和软组织的血运得以保留;在C臂X光机监视下对骨折进行间接复位;在肌层下、骨膜外插入接骨板,越过骨折部位到达远侧骨干;在骨折部位的远、近两侧分别用常规方法完成接骨板的固定。结果有效地减少了手术过程中从骨折片上剥离骨膜和软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减轻或避免对骨折片血液供应的进―步损伤和破坏,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MIPO最初用于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和股骨远端骨折,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步扩大应用于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胫骨远、近端骨折的治疗,在技术上也进一步发展成经皮接骨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0steOsynthesis,MIPPO) .应用MIPPO技术,手术时只在骨折远近两端作皮肤切口,闭合复位骨折后从皮下或肌层下插入接骨板,在两个切口内完成接骨板固定。
      研究证实,应用MIPO技术,对骨折部位穿支动脉和滋养血管的损伤比传统接骨板固定技术轻,手术后前者局部骨膜和髓腔内的血供比后者的丰富;另外MIP0技术使用比较长的接骨板以跨越骨折部位,而用于固定的螺钉的数目相对就比较少,落定的密集程度明显降低,结果接骨板单位面积承受的应力也相应减少,避免了接骨板的应力遮挡MIPO术所达到的是一种弹性固定,骨折块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动,刺激了骨痂的生成和骨折的愈合。
1.2髓内钉固定技术
      髓内钉同定技术是上世纪骨折治疗所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临上已经成为治疗有适应证的长骨干骨折的首选手段和方法。
       用髓内钉固定骨折,手术时只需要在远离骨折部位的皮肤上做. 个小切口,通过开孔器在正确部位开孔,将髓内钉插入髓腔中,对骨折进行闭合复位,既:切开骨折处的皮肤,更不剥离骨折片的骨膜,也不扰乱骨折部位的生物学环境,有利于骨折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