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后的体位护理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415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体位护理是临床的基础护理之一。脊柱手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与切口引流、并发症预防、患者的舒适及功能的恢复有着密切关系,如体位护理不当易造成切口引流不彻底,内植入物滑脱、松动、断棒、脱勾及脊髓神经的再损伤,疼痛、褥疮、足下垂等并发症。因此作为专科护士应重视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切口位置及人体力学原理为患者进行体位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减轻疼痛,促进病人的康复及功能的恢复。现将我科脊柱手术后体位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2005年12月脊柱手术1 500例。其中颈前路手术102例,颈椎后路70例;脊柱前路松解169例;前路矫形手术93例,后路矫形510例;下腰椎手术466例;外伤截瘫患者手术90例。
1.2   搬运病人的方法:
    术后患者不能自行改变体位,且手术创伤大,搬运不当易造成切口疼痛,甚至内植入物松动、断棒、脱勾。我科采用升降平车加滑板搬运,既省力,又不增加痛苦。消除了患者因惧怕疼痛拒绝搬动的恐惧心理。具体方法:将升降平车调至与床水平,一名护士站在病床一侧,另一名护士站在平车一侧,同时抵住平车,护士将平车上患者对侧下肢屈曲,对侧手放于胸前,一手抓住对侧肩背部垫单,一手抓住腰骶部垫单向同侧翻少许,病床侧护士将滑板插于垫单下,随即拉垫单平移患者于滑板中央,再拉滑板至床上即可,同法抽出滑板(滑板要韧性好、滑薄)。此方法搬运患者简单、省力,保持脊柱——直线平行。我们采用此法用于术后患者搬运及外出检查,更换体位,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
2   几种常见手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
2.1   颈椎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
    颈椎为椎骨中体积最小、但活动度最大的骨骼,易引起外伤、劳损,造成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通过前路或后路手术重建椎体稳定,解除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1]。颈椎伸屈时,椎管内有效间隙亦随之改变。在颈椎仰伸状态下N4~5间隙所承受的压力和扭曲力最大,前屈时N5~6椎间隙所承受的压力和扭曲力最大。因此护士在进行体位护理时要了解颈椎的脊髓生物力学特点,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手术方法及术中情况,协助正确卧位。术后常规颈围固定下搬运至床上,头置于中立位,两旁砂袋固定。后路手术颈肩部垫一薄枕,保持颈椎生理性前曲,减轻肩颈部肌肉韧带张力,从而减轻切口疼痛。注意切口引流管切勿受压,保持负压吸引。前路手术后头枕颈部垫一薄枕,保持头颈中立位,避免过伸位,以免颈前部肌肉韧带牵拉,加重切口疼痛。本组有1例后路单开椎管成形术患者,因引流管受压引流不彻底,造成切口裂开。卧床期间2h协助更换体位1次,颈椎植骨患者带颈围翻身。侧卧位时,上身与头颈部一致切勿扭转。(按3人翻身法)每班检查枕部及后路切口有无受压。本组3例儿童chair畸形行后路枕大孔扩大成行术,因体位不当造成枕部Ⅱ压疮。术后6h采取与床头呈30°角半卧位[2],以后逐渐增加半卧位的角度。半卧位有利于颈部消肿引流,使肺容量和肺顺应性增加,肺动脉压比卧位时低,呼吸舒畅[3]。当半卧位大于45°角时,床尾抬高30°,防止身体下滑,腰部垫枕维持腰椎生理性前凸,避免背部肌肉受体位牵拉而发生疲劳性疼痛。观察切口有脑脊液漏时应立即停止负压引流、拔管,局部无菌纱垫加压平卧位,抬高床头20cm。本组有6例chair畸形枕大孔扩大成形术,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诉头痛,5例经拔管局部无菌纱垫加压平卧位后好转,1例给予俯卧位,局部砂袋压迫后好转。
2.2   前路松解术后体位护理:
    我科对于严重脊柱侧凸患者需先行前路松解,然后卧床大重量牵引2~3周[4];对伴有肺功能测定肺活量及第一秒肺活量低于实际预测值35%以下的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需行头颅重力牵引2个月,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肺功能达到预测值35%以上即手术治疗。牵引期间给予卧气垫床,术后3d以平卧为主,平卧2h,切口方向侧卧1h。用特制软枕(20cm×20cm、10cm×10cm)垫于凹侧,增大受力面积,减轻凸侧切口处压力。引流管拔除后,左侧卧位30°—平卧位—右侧卧位30°交替,维持脊柱中轴牵引,牵引重力一直线。本组无1例压疮发生,切口均甲级愈合。对于头颅重力牵引患者由于牵引时间长,且患者肺功能差,我科采用白天特制轮椅坐位牵引,护士协助患者保持上身直立,头颅牵引绳一直线,增加重量时要考虑轮椅的平衡;晚间卧气垫床牵引,床头抬高20cm,增加反牵引力,有利于呼吸。
2.3   矫形术后体位护理
2.3.1   后路矫形术:
    我科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后背正中线切口均采用皮内缝合,表皮美肤拉链,10d后拆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