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封闭配合针刀治疗胫骨骨膜炎38例临床分析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42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胫骨骨膜炎又称疲劳性骨膜炎,是运动损伤性炎性反应,在部队及运动员中常见。2007年3月~2008年12月间,笔者采用阿是穴药物封闭配合针刀治疗胫骨骨膜炎38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4例胫骨骨膜炎患者,均为男性军校学员,均由前1年军体训练较少,后突然转入高强度体能达标训练,年龄18~21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病程最短18d,最长3个月;患肢46肢,单侧30例,双侧8例;压痛点位于胫骨上1/3处9肢,胫骨中1/3处20肢,胫骨下1/3处17肢。对照组36例,病程最短16d,最长3个半月;患肢43肢,单侧29例,双侧7例;压痛点位于胫骨上1/3处10肢,胫骨中1/3处20肢,胫骨下1/3处13肢。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胫骨骨膜炎诊断标准,发病前有下肢剧烈运动史,如蛙跳、高强度5km越野跑和400m障碍。跛行、小腿中段肿胀伴疼痛,训练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肿胀区多无红热,少数皮温略增高,小腿中段前内侧触摸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局部压痛,多数伴轻度凹陷性水肿。X线检查早期示骨质、骨膜无异常, 晚期可见患肢胫骨中段前内侧处有不同程度平行的骨膜增厚,密度均匀,骨皮质完整。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患者平卧位,取阿是穴,即压痛最痛点(多位于胫骨内缘或内侧面上),一般2~3处, 用甲紫标记,常规消毒后, 铺无菌巾,抽取2%利多卡因2ml、泼尼松龙1.5ml、地塞米松1.5mg,从标记点进针,向中心及周围作浸润注射,约2~3min麻醉生效后,取消毒汉章Ⅳ型小针刀一枚,右手持针柄,左手固定,按朱氏[1]进针4步骤 (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操作, 使小刀进入病灶,深度透入骨膜,介于骨膜下与骨皮质之间,纵向疏剥2~3刀及横向铲剥,向左、右各铲剥1~2刀,使增生的骨膜与胫骨分离,松解局部粘连,待针下有疏通松动感时出针,用纱块压迫止血片刻,贴创口贴,嘱当日4~6h内减少活动,未愈者7 d 后再作1次,1~4次为1个疗程。需要注意:针刀刃至少要达骨膜内,介于骨膜下与骨皮质之间。
1.3.2  对照组:
    自行热敷(急性期24h内冷敷)、外用麝香壮骨膏,重庆华伦医疗有限公司产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理疗, 20min/d, 7d为1个疗程,未愈者10d后再作1个疗程。  两组均在治疗期间适当休息,减少患肢运动量。
1.4  疗效标准与结果
1.4.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明显消退或消失,无压痛,步态正常;显效:临床局部疼痛减轻,轻压痛,步态较正常。
1.4.2  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占78.9%,显效8例,占21.1%,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3例;占36.1%;显效22例,占63.9%,总有效率97.2%。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痹症”范畴,长期劳损可致局部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不通之处往往是阿是穴所在。通过对穴位行针刀治疗,行气行血起到“通”的作用,以达到治痛的效果。小针刀在痛点或按压酸胀明显处进针,起到了针疗法刺激阿是穴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胫骨骨膜炎的发生与其胫骨本身的解剖因素密切相关,如胫骨中段横截面由方形移行为三角形、胫骨不同节段血供存在明显差异、胫骨的内侧皮下肌肉较少,直接为深筋膜,这些因素均致胫骨易于损伤。当小腿部位遭受长时间劳损、牵拉、较大负荷的应力,必然对胫骨骨膜造成损伤,引起骨膜的出血、淤肿,反复摩擦、损伤修复形成局部粘连、纤维化、瘢痕,、骨膜增厚,致使局部软组织出现动态平衡失调[1],小针刀创伤小,具有剥离粘连、通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等独特功效,便于促进新陈代谢和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组织的修复,能使肌肉韧带重新获得生物力学上的动态平衡,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笔者同时配合使用药物利多卡因有神经阻滞镇痛作用,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作为长短效糖皮质激素结合应用可促进炎性水肿的消退和吸收,防止再度粘连。 
    经临床观察,本治疗疗程短,临床治疗满意,优于常规理疗、热敷,且操作容易,宜于基层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