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患者的心理康复与护理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690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截肢是将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丧失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截肢后必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治疗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截肢术是严重的破坏性手术,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这一沉重的打击,从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因此,医护人员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应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使患者感受到真诚的关怀与信任,对神志清楚者应向其讲明手术的目的及手术对解除痛苦、保全生命的重要性,并向其介绍现代假肢业的成就,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生活信心,增强生活勇气,并动员家属参与,通过亲人的理解、爱护与鼓励,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1  截肢患者术后心理变化 

    1.1  自我概念的改变

    1.1.1  自我形象紊乱: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女性,她们最难适应失去肢体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1.1.2  自尊下降:截肢后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女性患者较注重家庭人员对自己的态度;男性患者则更注重病后的社会角色,如地位下降、工作能力、劳动力下降等。

    1.2  不确定感

    1.2.1  焦虑、恐惧的心理:患者因患肢疼痛严重,担心病情发展而导致截肢,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担心以后的生活出现患病性焦虑;伤后与其熟悉或所依赖的人和物引起分离性焦虑;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以及病情的认识产生焦虑、恐惧。

    1.2.2  强迫的敏感性增高:截肢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病程,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体敏感性有所增高,在术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已经切除部分的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多为持续性疼痛,且以夜间为甚,有时夜间忘记自己已截肢,常出现跌伤。尤其是骨肿瘤患者常担心手术时医生没有完全切除干净。

    1.3  社会适应力改变

    1.3.1  害怕与人交往:截肢术后的日子里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以前喜欢热闹的人,术后沉默寡言;受不了亲戚朋友们那种怜悯而怪异的眼光;不想出去散步,不想见任何人。

    1.3.2  无助感:截肢后往往感到前途一片漆黑,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拒绝治疗和护理,破坏物品,甚至想自杀。内心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2  术后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截肢患者术后心理负担沉重,肢体残缺,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从心理、生理上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造成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和心理失衡反应,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导致其出现自卑感、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轻生厌世感。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询问患者,了解患者所需,尽量协助他们洗漱、进食、排泄及个人卫生,尽量将所用物品放于患者方便取用的地方,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及时巡视病房,探望患者,根据需要开、关灯和空调等,将便器、手纸放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及时倾倒,随时帮其换被服,以保持全身及床单的整洁舒适。

    护士应鼓励患者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提出问题,做到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对有自杀念头者,应加强巡视,予以疏导,多与其谈心、聊天等,以消除其自杀念头,待情绪稳定后可以举一些康复比较好的病例给他们听,用我们的爱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积极情绪和信心,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正确引导他们正视伤残现实,协助他们重新设计自我形象,帮助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谋生手段,对他们现存的优点、积极处事的态度给予肯定,并适度地表扬,以增强自信心、恢复自信。我们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配合,鼓励患者家属、朋友陪伴探视,尽量多让患者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消除或减轻孤独和被弃感,争取患者家属、朋友、工作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解除因截肢后对社会地位、生活自理能力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护士应针对不同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①焦虑、恐惧心理:带有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首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社会背景,灵活进行心理疏导。对青少年患者,讲述张海迪、桑兰等身残志不残的故事,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将来同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对中老年患者,用坦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对他们遭遇的灾难深表同情和理解,讲明精神因素对疾病预后的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