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和腰椎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15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探讨手法和腰椎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法和腰椎牵引法治疗,疗程最短4周,最长3个月。结果:150 例患者治疗后,治愈46例,好转75例,未愈29例,总有效率达80.7%。结论:手法和腰椎牵引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腰椎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腰椎间盘退变、破裂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出现的腰腿痛综合征,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7~2/5,常见于中青年[1]。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主要有腰椎牵引、腰部垫枕、手法治疗、中药内服、腰围保护、功能锻炼等。我院对近期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和腰椎牵引法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0例患者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71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68例,2~6个月52例,6个月以上30例。腰部有明显外伤史50例,感受风寒47例,过度劳累31例。临床表现单纯下腰痛36例,单纯下肢麻痛者30例,腰痛伴下肢麻痛84例。

    1.2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法和腰椎牵引法治疗。手法治疗常用手法包括按摩法、揉摩法、按压法、拿捏法、滚法、牵引按压法、俯卧扳腿法、斜扳法等。腰椎牵引法用手法包括骨盆牵引、持续牵引法、自身体重量直牵引等。疗程最短4周,最长3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标准[2]。治愈:腿腰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可胜任日常工作,但活动多时腰部有轻度酸痛;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150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46例,好转75例,未愈29例,总有效率达80.7%。通过观察分析,椎间盘膨出者疗效最好,未愈者多为脱出或突出明显者。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是由于腰部累积性劳损或外伤因素使椎间盘髓核突出所致。以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为其特点,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而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突出髓核组织的局部刺激作用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的发病关键。到目前为止,对LIDH的发病机制比较公认的学说有三种:①机械压迫学说;②化学刺激学说;③自体免疫学说。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本病症状机理是由炎性反应引起,而炎性反应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由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水肿及引起神经本身微循环病理生理改变,从而产生炎性反应,释放组织胺、缓激肽、白介素-1(IL-1)以及白三烯等炎性物质;二是突出的髓核内含有乳酸、氢离子、前列腺素E2(PGE2)和磷脂酶A2(PLA2)等炎性物质。这些炎性物质通过正负反馈复杂机制相互作用,具有强烈的致炎和致痛作用;三是由于暴露的椎间盘组织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但近年来由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现代科学的检查手段如CT、MRI的普及,出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①经CT或MRI证实某些LIDII患者神经根受压并不严重,而疼痛却十分剧烈;②通过保守治疗,虽然突出的髓核并未改变,但临床症状可以获得改善甚至消失,终身不再发作;③手术摘除压迫神经根的突出髓核,部分患者疼痛的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反而加重。

    因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一方面必须尽快地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性充血,防止发生神经根的炎性粘连。另一方面,应尽最大可能地回纳椎间盘或改变受压神经根与突出物间的位置关系。采用非手术方法(手法治疗法和腰椎牵引法),在消除炎性反应,松解粘连,保持脊椎的稳定性及内外动态平衡,减少医源性创伤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这是笔者采用非手术综合疗法的主要依据[3]。本法中患者卧床休息、腰部垫枕、腰围保护等从不同角度减轻腰部负担,从而减轻对突出的椎间盘的刺激和或非手术治疗和压迫;牵引和手法治疗可以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使炎性反应消除,从而使临床症状消失临床证实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0.7%。

    经过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可缓解或治愈,特别是初发患者。但缺点是不易根治,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因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非手术治疗疗效与手术治疗相比,起效相对缓慢,患者不易坚持。因此,还应重视出院前的护理指导,以减少患者的复发因素。

【参考文献】
  [1] 周伟蛾.急性腰椎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