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及康复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18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患病和损伤的机体,不仅仅是消除病因,治疗创伤,更应该注意提高其活动能力, 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康复护理的深入开展,对患者的心理与机体运动功能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我院自2006年以来,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不但进行术前、术后的一般护理,还制定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护理程序,目的在于通过早期训练护理,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6例,女25例,年龄58~74岁。老年性严重退行性骨关节疾病7例,类风湿性关节疾病3例,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膝关节严重损伤疾病5例,膝骨关节病16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23例,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8例。

    1.2  结果:本组31例经过6~28个月的术后随访,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28例,良3例。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术前向患者进行耐心的宣教,将手术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向患者解释清楚,并介绍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及护理知识,以消除其紧张心理,使患者对手术有充分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2  术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切口渗血、弹力绷带的松紧度和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并记录引流液性质、量及颜色,观察皮肤温度、静脉回流状况及肢体是否肿胀等,防止腓总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压疮等并发症。

    3  术后康复指导 

    3.1  心理康复:康复是一项主动、被动、自觉的活动,大部分术后患者对使用持续被动活动器(CPM)功能锻炼和进行活动有恐惧心理,惧怕疼痛,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而且患者往往出现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影响康复效果。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只有患者战胜自我,充分解除思想顾虑,才会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因此护士应加强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态,详细做好术后康复指导。同时,通过讲解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可靠信息、同种病例的手术效果、活动的重要性及让患者与病区内同类型患者交谈等方法,解释合理锻炼的效果、意义,使患者树立信心,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决心[1],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3.2  主动康复:术后第1天开始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肢体末端关节的伸屈练习。每天进行多次,20~25min/次,达到屈伸500次/d 以上进行收缩、直退抬高练习并可同时轻度增加负荷。当患者屈曲度数足够时应尽早开始行自行车练习。

    3.3  被动康复:术后第2天起在CPM上行规范的被动锻炼,锻炼角度从30°~40°开始,伸屈1次/min,持续锻炼30min,2次/d ,每天增加5°~10°。鼓励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屈曲膝关节。最近的研究表明,术后立即高度屈曲能加速术后康复,并且和伤口的合并症无关。目的是在术后5~7d之内主动屈曲达到90[2]。若疼痛剧烈、皮下淤血或肢体肿胀明显时应适当减少膝关节活动度,对这类患者口服或注射镇痛药或带镇痛泵之后再进行功能锻炼。终止CPM时,手术伤口是否愈合,主动活动有无疼痛,肿胀是否停止或消退,大约需要观察3~4周。在进行CPM锻炼时,应夹闭引流管,预防因负压作用而引流管内血液回流,增加感染几率,停机后再开放吸引管。

    3.4  负重康复:术后第4周~3个月期间,进一步加强提高患膝功能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负重能力,负重练习可借助平衡杠、助行器,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术后6周完全负重练习。着重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为回归社会做准备。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安全,护士站立患者旁进行保护,以防跌倒。

    4  出院后康复指导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出院后的护理要点及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鼓励老年患者早期离床,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并进行以自行车练习、活动度练习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为重点的正确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锻炼顺序应遵循站、坐、蹲(3个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疼痛和肿胀,使其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并向患者交待复查的时间,一般为术后1、3、6、12、24个月。

    5  体会 

    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方法,而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大家重视。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前向患者讲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