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指导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61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重获关节功能。方法:通过对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指导与护理。结果:无感染、并发症发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患肢康复十分重要。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康复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已经达到很完善的程度,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康复指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科自2006年9月以来对3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4~89岁,平均年龄63岁。手术适应证分类:股骨颈陈旧性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2例,骨性关节炎2例,髋臼发育不良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骨水泥人工髋26例,非骨水泥人工髋6例,术后患髋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一般6周后可开始扶拐下地,3月丢拐行走,经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放射X线片复查未见假体下沉或头脱位,松动现象,髋关节功能均保持良好。

    2  康复训练 

    2.1  康复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往往担心早期功能锻炼会引起不适,加重疼痛。针对患者这些情况,我们对患者表现热情亲切,关怀的态度,多与患者沟通、交谈。向患者说明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让患者及家属知道治疗的完全成功,还需要来自患者自身的配合及锻炼[1]。锻炼可能有些不适,但能促使患者的康复,减少术后疼痛并重建行走及日常生活能力,对疾病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使患者保持愉快心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2.2  床上训练

    2.2.1  踝部运动:术后即可做踝部屈伸运动,5~10min为1个疗程,也可以做踝部旋转动作,踝部先向一足转,再向相反方向转,5下/次。

    2.2.2  外展动作:将下肢滑向外侧,再收回,3~4次/d,5下/次。

    2.2.3  收缩臀力:收缩臀部肌肉持续5个数,再放松。2~3次/d,10下/次。

    2.2.4  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伸直患肢,收缩大腿肌肉,患肢在床上完成伸直,从床上抬高患肢,维持5~10s,重复直到疲劳为止。

    2.2.5  体位与制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应引起重视。回病房后取平卧位,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不要盘腿,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外旋而致股骨头脱位。

    2.2.6  正确的翻身方法:向术侧翻身时,应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向健侧翻身时,也应伸直术侧髋关节,两腿之间夹特制的翻身支具,防止髋关节内收,引起假体脱位。

    2.2.7  CPM功能练习:将患肢置于CPM机上,调节好角度,从起始角度为0°,终止角度15°开始,30min/次,循序渐近,进行患侧膝、髋关节功能练习。

    2.3  站立训练: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站立,手握床杆或扶手,直到有力量独立站立为止。3~4次/d,10下/次。

    2.3.1  伸膝练习: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训练横杠,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

    2.3.2  预防并发症:患者术后体位受限制,伤口疼痛,不敢活动,卧床时间长,活动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出现局部感染、压疮、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充分引流;若血液淤滞引起感染,睡气垫床,按受压部位及骨突出部位,保持床铺平整干燥,以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深呼吸,可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预防泌尿系感染。

    2.3.3  屈髋练习: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训练横杠,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限,加强髂腰肌肌力。

    2.3.4  髋外展练习: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训练横杠,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加强臀中肌肌力。以上几组练习应遵循持续、缓慢渐进的有氧锻炼原则,如果功能锻炼后出现肌肉酸痛,经休息后仍不缓解,可能是运动量过大,可减少运动量。

    2.4  行走和早期活动:术后不久,即可以在病房中做近距离行走,每天做轻度活动,可使髋部再次获得力量和活动度,促进康复。一般来说,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