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学员军训致应力性骨折16例分析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121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是部队基础军事训练中最常发生的骨伤之一。由于该病一般无明确的外伤史,且辅助X线检查征象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误诊而贻误治疗,影响飞行学员的身体健康和训练水平。现就我基地1999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的16例应力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原因、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16例,均为男性,年龄18~20岁。全部患者是入校不久的飞行学员,发病时间集中在学习的第一学期,都参加了军事训练。军事基础训练包括军事体育和军事体能训练,主要内容有正步,长跑6~8km(每周3~4次),百米,蛙跳,后蹬跑,器械,固滚等。训练时间五个月。患者出现患处疼痛时间一般在开始训练后的2~10周,多发于第6、8周。发病部位胫骨中下段交界处7例(44%),跖骨9例(56%),其中2例右足第3、4跖骨均受累。患者常在骨折2~3周后就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也有患者局部除有轻度疼痛外,会出现硬性结节。X线检查显示有明确的骨折征象,骨折线大多呈横形,为完全性骨折或不完全性骨折,骨折处可见边缘模糊的带状骨膜增生改变。但骨折均无明显移位。

    1.2  治疗和结果:诊断明确后,随即停止军事训练,制动,给予充分休息,口服活血接骨药物,配合局部理疗。平均治疗时间为35d,功能恢复良好,X线片显示临床愈合。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2.1.1  肌肉牵扯作用:一般情况下,骨骼受力状况与关节肌肉的功能状态有关。在身体被反复加速或减速时,可依靠强壮的肌肉和灵活的关节,通过一段较长的位移分配运动中所需要的减速,吸收大部分动能,从而减少外力对骨骼的负荷。而飞行学员正处于青年期,骨骼发育的强度和刚度尚不充分,抗损坏、抗变形能力较弱。在飞行学员的基础训练中,百米冲刺、蛙跳、后蹬跑等训练中,过多的踏跳,引起屈肌群反复收缩,使肌肉附着部长期受到牵扯。由于肌肉始终处于疲劳紧张状态,使关节的伸展受限,肌肉极易受到拉伤或捩伤,导致残留下来的撞击动能只能靠骨骼组织的变形来吸收。于是产生了对骨组织的微小损伤,这种微小损伤虽是骨重塑反应的一部分,但由于训练负荷的持续递增,损伤逐渐累积发展,在超过机体骨组织自身的修复能力时,就出现骨骼的整体性破裂,早期表现为隐性骨折,X线难以发现,逐渐发展成不全骨折,甚至完全骨折。张莉报道的应力性骨折多发生在新兵训练的第5、7周,而我基地收治的病例多在6~12周,与其基本一致。

    2.1.2  应力作用:在跑跳中,身体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对骨骼产生拉张力和压张力,同时,骨内部也产生相应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构成了矛盾平衡的两个方面。由于过多的跑跳运动或者受力不当,使骨内部应力的提高跟不上外力的增加,导致矛盾平衡的改变,促成骨折的发生。另外,持续大强度的军事训练,使机体的骨骼肌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致使骨骼局部处于应力状态,肌肉和肌腱出现不协调的剧烈收缩,形成异常的拉应力或剪切应力,长期积累也促成了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2.1.3  外在因素作用:飞行学员入校后在生活习惯、环境气候、饮食和心理等方面发生了突然的转变,尤其是连续大强度的训练,使一部分飞行学员身体来不及适应,导致机体的抵抗力、耐受力下降,骨骼肌肉的反应性降低。加之个别教员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准备不充分,疲劳训练,使飞行学员训练损伤增加。

    2.2  预防措施

    2.2.1  强化对参训飞行学员预防训练伤的知识教育:建立健全军事训练中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克服训练中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提高飞行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2.2.2  科学合理地进行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军事训练:提倡采用“强化循环训练法”:即按大—小—大(强度),上肢—下肢—上肢,室外操课—室内操课—室外操课的原则,以日为小循环,周为大循环进行训练,避免下肢长时间反复同一动作的超负荷训练,出现交变应力作用。

    2.2.3  航医定期巡诊:特别是在入校开训后的第5~10周,对出现肢体疼痛或邻近关节部位肌肉肿胀,尤其是出现骨膜炎症状的飞行学员要高度重视该病的发生。加强追踪随访,必要时需行X线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飞行学员训练期间,注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兼顾钙、磷的摄入,以保证机体的消耗需要。

    近年来,我们在飞行学员军事基础训练中,增加了体操、足球、篮球、轮滑等训练项目,飞行学员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有效地锻炼了飞行学员的身体整体素质,较快提高了军事训练水平。值得注意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