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的护理

2010-01-17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35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与预防二次伤残的有效护理方案。方法:213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护理及护理对策。结果:经过有效地康复护理,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有效地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脊髓损伤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脊髓损伤截瘫;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占全球伤病致残率较高,几乎有100%的存活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护理学是脊柱外科临床护理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脊髓损伤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新领域,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将康复护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难点导入脊髓损伤临床护理工作中,围绕全面康复目标,对康复对象所实施的一般和专门的护理技术,无疑是现代临床护理所需要的,也是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0年3月~2006年3月,共收治脊髓损伤截瘫患者213例,男187例,女26例,年龄13~71岁,病程2周至15年。其中颈髓损伤156例,胸髓损伤45例,腰骶髓以上损伤12例,均为外伤引起,其中不完全性损伤143例,完全性损伤70例。均经CT扫描、MRI检查或手术探查证实,住院时间为10~65d,平均住院时间为28d。

    2  护理 

    2.1  体位护理

    2.1.1  卧位:脊髓损伤患者须卧硬板床,如为颈髓损伤者,保持头颈中立位、平直位或10°~15°略屈位,行头颅牵引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倾斜角15°[1],防止颈部过伸,防止向任何方向弯曲,将枕头理平后垫于肩、颈、头下,左右各放砂袋或颈围领固定制动,未行颈椎内固定术前,由于颈椎不稳定,绝对禁止头侧位,术后以平卧位、左右侧卧交替,2h/次。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腰下垫5cm以下薄枕以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弧度,使之不过伸或过屈,防止发生畸形及进一步加重骨折移位和脊髓损伤。杜克等认为[2],一般术后患者在搬运及卧硬板床时,前中柱骨折采用过伸位,后中柱骨折采用屈曲位,三柱均有骨折以中立位为好。

    2.1.2  翻身:翻身是预防压疮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如果翻身不当,可使原有不完全性瘫痪变成完全性瘫痪,可恢复性瘫痪发展成为不可恢复性瘫痪。因此,对于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禁止单独翻身,应由家人协作翻身,另一人扶头肩部,一人扶腰髋部同时进行。侧卧时,避免上下身卧位不一致,造成脊柱的扭转,保持头颈、肩、背纵轴一致[3,4]。翻身的角度,赵波等[5]认为45°~60°患者感到舒适,同时又避免了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翻身后注意摆正患者肢体的功能位,双足垫砂袋保持踝关节90°,预防足下垂、关节畸形。白天1~2h翻身1次,夜晚可适当延长时间,以保证患者睡眠。减少不必要的翻身,为患者擦浴、换药、注射等尽量与翻身同时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变或不适应暂停操作。

    2.2  功能康复训练

    2.2.1  临床锻炼期:伤后2~12周骨折尚未愈合,宜作头颈、上肢锻炼。方法:①上肢主动锻炼:练哑铃、拉吊环、弹簧拉力器、健身球等,增强上肢及背肌力量。②下肢被动运动:对瘫痪肢体每天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2~3次,30min/次,每次活动都要达到关节正常活动的最大范围[7],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锻炼后要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用砂袋将足托起,预防足下垂。

    2.2.2  骨折愈合期:伤后或术后13周开始,在床上进行全面锻炼,起坐、上轮椅、为离床打基础。①坚持一期训练。②局部训练:俯卧撑、腰弓桥、俯卧后仰头、借助吊环仰卧起坐、下肢髋、膝关节活动和抗阻运动。③起坐锻炼/顺序:靠坐、扶坐、自坐、床边垂腿坐,床边用方凳踏足,促使神经反射建立。此过程应循序渐进,防止体位性低血压。④翻身:用上肢将一侧下肢放在另一侧下肢上,用上肢拉住需翻身侧床沿用力带动下肢翻转。

    2.2.3  站立期:能在床边坐稳时开始锻炼。①继续前两期锻炼。②开始时借助站立床练习站立,用腹带固定好腹部和膝关节,从15°开始,1次/d,30min/次,而后把站立的角度逐渐延升至30°、45°、60°、90°,即人与地面垂直为止,训练时间也随着角度变化而相应延长到45、60、120min。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患者面色,一般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站立训练顺序:扶床、靠墙,扶步行车、扶双拐、自站。

    2.2.4  行走期:能站立即可行此期训练。①坚持前三期训练。②行走训练:先练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