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010-01-18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365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双介入治疗,提高疗效,缩短骨修复时间。方法:采用介入插管超选择於旋骨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溶通治疗ANFH,配合局部坏死区内注射促进骨质生长剂。结果:疼痛、功能明显改善,股骨头坏死区域骨组织修复时间缩短,适用于II~V期患者。结论:双介入治疗法缩短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时间,提高疗效。超协同作用,是一种更为满意的方法。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溶通术;局部注药;放射学


    笔者在研究介入插管理化加压流通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快坏死骨的重新修复,开展局部股骨头内直接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可激活骨细胞代谢,加速新骨形成,改善微循环,使坏死区消失,骨小梁重建,现已治疗30例,临床效果满意,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5岁~59岁;双侧病变7例,单侧病变23例,有应用激素药物史者13例,有外伤史10例,有过量饮酒者5例,原因不明者2例;X线分析I期3例,II期14例,III期7例,IV期4例,V期2例。临床表现I、II、III期以患者髋关节疼痛为主,伴有轻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IV、V期以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本组病例均有X线、CT明确诊断。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s对侧(健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将6.0F Cobra导管超选择送至股内、外族动脉及闭孔动脉内,注入76%泛影葡胺8~10ml,进行血管造影、摄片,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和病变部位及阻塞程度,直接注入尿激酶20~40万u,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注药后再次拍摄造影版,观察注药前后患侧股骨头的血供改变情况,此介入治疗3~5d,可重复治疗,一侧可行2~3次。术后患侧下肢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u/d,连续7d,口服鱼肝油、钙剂。术后患侧股骨头局部注射折合刺激素,患者平卧,患侧股骨头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X线电视屏幕监视下确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进针部位。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特制螺旋式9号带芯长针头(已获国家专利)直接刺入股骨头骨质内,在X线电视监视下确定到位,拔出针芯,注入骨折愈合刺激素1支2ml,5d注射1次,6支为1个疗程,共2~4疗程。

    1.3  注意事项:①第1次使用前做试敏,将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或直接用试敏液取0.1ml行前臂皮内注射,15min观察结果,注射部位皮上直径在1.5cm以内者为阴性;②治疗期间需要扶双拐,避免负重;③过敏体质,心肾肝功能不全,孕妇及皮肤局部条件不好(溃疡炎症)者慎用;④用药后个别患者有局部疼痛肿胀或全身发热反应,在37.5℃~38.5℃之间,6~12h可自行消退,重者或持续不退者应对症处理;⑤严格掌握无菌操作规则,以防发生骨性感染。

    2  结果 

    2.1  疼痛变化:治疗后(局部注药疗程结束后)1周疼痛消失14例(占46%),明显减轻6例(占20%),减轻10例(占33%),2周疼痛消失20例,1个月疼痛消失27例。

    2.2  功能改变:采用马在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病情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1]。本组病例经双介入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表1  30例股骨头坏死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 注:1级: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收、外旋度数总和为260°~190°,功能稍受限,生活基本自理。2级:为190°~160°,功能部分受限。3级:160°~130°功能明显受限。4、5级为小于130°功能严重受限。

    2.3  血管造影变化:采用三条线血管计数法[2]和DSA造影法观察股骨头供血动脉微小动脉和治疗前后血管的变化[3]。分别计算通过该线的血管数目,经统计学处理(见表2)。

    2.4  X线、CT片:观察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一年复查X线平片,治疗后骨组织发生变化,其坏死骨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水肿带缩小,关节间隙增宽,新骨形成及修复良好。表2  30例股骨头坏死双介入治疗前后的血管计数分析表3  骨修复追踪观察时间对比注:时间从最后1次介入治疗开始计算;双介入法治疗骨质修复时间快,多见于1月至半年。单介入插管治疗多见于3月至1年。

    本组30例与单介入插管治疗随机30例的骨修复时间对比(见表3)。

    3  讨论

    ANFH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障碍,介入插管治疗的原理是直接将溶栓剂大剂量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内,改善患肢骨的血液供应,增加侧支循环和疏通股骨头营养血管。从我们治疗前后血管造影血管计算分析结果表明,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