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2010-01-19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36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探讨骨创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0例骨创伤大手术前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传统护理组)97例,B组(强化护理组)103例,强化护理组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早期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等措施。观察两组病情变化,进行临床评估与随访,比较A、B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6~8周后,共计9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A组7例,B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大手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骨创伤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骨创伤后大手术特指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而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因各种因素作用导致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血小板和血细胞在深静脉内形成血凝块的过程。骨创伤后或骨科大手术后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如不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很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所以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减少致命性肺栓塞(PTE)的发生。选择我院自2004年4月~2008年11月期间200例骨创伤大手术患者进行DVT形成的护理干预,并观察患者预后,定期随访,以探讨护理干预对骨创大手术后DVT形成的影响,观察其疗效观察及临床应用价值,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传统护理组即A组97例,强化护理组即B组103例,经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及手术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观察指标:从患者骨创术后24h内观察至术后8周,判断有无症状性DVT发生,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颁布的静脉血栓防治指南[5],并定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以明确有无DVT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

  1.4 结果:A组(传统护理组)DVT发生率为17.5%,B组(强化护理组)DVT发生率为8.7%。B组较A组发生率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肺栓塞发生率为1%,A组为2%,B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及手术部位比较注:数据为平均数,括号内为范围 表2 两组DVT发生率及PTE发生率比较

  2 护理干预

  2.1 基础预防干预

  2.1.1 基础护理:做好高危人群宣教,讲解DVT发生病因危险因子、后果以及常规症状,提高患者警惕性,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室温保持在25℃左右,以利于静脉回流,创造无烟环境,劝其戒烟。

  2.1.2 围手术期静脉的护理:手术时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1]。手术体位不要影响静脉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