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纤维结构不良48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0-01-19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67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探讨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观察48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特征,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该肿瘤可发生于颌骨或长骨,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生。组织学上主要有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及不成熟编织骨构成,典型编织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无极性,呈字母形、逗点状,周围无骨母细胞围绕,很少形成板层骨。结论:纤维结构不良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等病变鉴别。

【关键词】  骨肿瘤;纤维结构不良;病理学;临床

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FD)也称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进展缓慢的良性纤维性骨病。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收集我院2001年~2008年的纤维结构不良患者48例,系统讨论了这一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1年~2008年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的纤维结构不良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8~36岁,平均年龄20岁。病变部位颌骨12例,肋骨10例,股骨8例,胫骨16例,肱骨2例。单发性者46例,多发性者2例,病程10d~3年。临床表现为骨痛30例,骨畸形18例,病理性骨折10例。

  1.2 方法:做相关临床资料和大体标本记录和复习整理,所有组织块经常规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微米厚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影像学资料:全部病变均位于骨髓腔内,在X线平片中呈典型的均质、淡灰色毛玻璃样改变。病变边界清楚,边缘硬化,骨皮质厚度不均,呈扇贝样,皮质与髓腔界限较模糊。随着病灶增大,骨直径增大,但病灶始终被宿主骨包绕,很少有骨膜反应。

  2.2 病理检查:眼观:典型病例大体边界清楚,骨皮质变薄,病灶色泽灰黄灰褐色,切开时有沙粒感,局部可继发囊性变。镜检:病变主要由增生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及不成熟编织骨两种成分构成。纤维母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典型编织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无极性,呈字母状、逗点状,被大量纤维组织分割而缺乏连接,骨小梁周边无骨母细胞围绕,编织骨直接由纤维组织化生形成,并有成熟障碍,很少形成板层骨。间质血管较丰富,可见出血、含铁血黄素及破骨样巨细胞或黏液变性,部分病例可见软骨岛、牙骨质小体样结构。

  3 讨论

  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非遗传性疾病,占所有骨肿瘤的2.5%[1],最初由Lichtenstein在1938年报道。临床分为单骨型和多骨型,以单骨型多见,但多骨型病变范围较广,对患者影响较严重。多骨型同时伴有皮肤色素斑,内分泌亢进如巨人症,甲亢,男子乳房发育等和性早熟,称为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FD或MAS合并肌内黏液瘤称为Mazabraud综合征(Mazabroud Sydrome MS)。

  本病主要与骨纤维结构不良鉴别。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年幼儿童,15岁以后罕见,66%在5岁左右发病[2]。病变主要累及胫骨,偶尔同时累及腓骨。影像学特征改变为主要累及骨干前方骨皮质的膨胀性、溶解性病灶,边缘有硬化带。组织学上由纤维组织和骨小梁构成,骨小梁周边常衬覆成排的骨母细胞。骨化性纤维瘤最多见于颌骨,镜下形态同长骨的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小梁周边常有增生活跃的骨母细胞围绕,可见板层骨形成。而纤维结构不良编织骨小梁周围是梭形纤维组织,缺乏增生的骨母细胞。另外纤维结构不良还需与髓内高分化骨肉瘤鉴别,后者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由高分化梭形纤维母细胞和不成熟骨构成,镜下形态类似FD,但影像学检查是明显恶性肿瘤改变,组织学上表现为梭形细胞可有轻度异型性及少量核分裂,髓内浸润,皮质破坏,骨膜反应和骨外软组织浸润等。

  FD的预后与类型有关,单骨型病灶随骨骼生长而增大,直到骨骼停止发育,病变也逐渐静止。多骨型者病灶随年龄增大而越发严重,但很少恶变。对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不明显,无骨折危险的患者,只需定期随访。严重者可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目前多采用双膦酸盐化合物疗法,主要是帕米膦酸二钠,研究表明可使患者症状有所好转[3],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手术多采用病灶刮除加自体松质骨移植术,但常有较高的复发率。皮质骨移植是一个新的可选方案,通过使用截骨术,成角内固定和皮质骨移植,增强受累骨的机械强度,更有可能达到矫正畸形,减轻症状及恢复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ieniasz J,Maj A,Noczynska A. 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 in a 12 year old girl[J].Endokrynol Diabetol Chor Przemiany Materii Wieku Rozw,2006,12(1):69.

  [2] Campanacci M,Laus M. Osteofibrous dysplasia of the tibia and fihula[J].J Bone Joint Surg Am,1981,63(6):367.

  [3] Plotkin H,Rauch F,Zeitlin L,et al. Effect of pamidronate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polyostotic fibrous dys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