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

2010-01-19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85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疗效确切的手术。作为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它能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我科自2004年3月~2008年3月,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47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36例,年龄70~90岁,平均80岁。车祸伤15例,滑跌伤32例。根据正侧位X线片,按骨折移位程度(Garden分型):I型2例,Ⅱ型9例,Ⅲ型17例,Ⅳ 型19例。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6例,冠心病11例。

    2  术前准备 

    2.1  评估手术耐受力: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机体储备能力大大降低[1],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2],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前进行包括心、肺、肝、肾功能测定,血糖、血气、电解质测定等检查,结合生活能力,对手术耐受力作出正确评估。同时在术前3d即训练患者床上排便,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

    2.2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因害怕手术,担心手术效果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改善认知,调控应激反应,耐心而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医师及成功的病例,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增强信心,由此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得到了患者亲属的信任,为术后的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2.3  皮肤准备:老年人皮肤松弛,皱褶多,骨组织抗病力弱,易引起细菌感染,备皮时要防止刮破皮肤,清洗要彻底,术前1d用75%酒精消毒手术区皮肤,并用无菌巾包裹。

    2.4  术前支持治疗:术前给老年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进食少的患者可采用静脉途径改善全身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3  术后护理 

    术后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及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的发生;观察并记录伤口出血量及渗血情况;注意有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准确记录出入量;对糖尿病患者定时监测血糖、尿糖;老年人肺功能减退,术后给予吸氧,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腹疼、黑便,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4.1  肺部并发症:老年人肺功能下降,呼吸道分泌物多,但咳嗽无力,痰不易排出,易导致气道阻塞,发生感染。应根据抗生素的半衰期不同,合理安排抗生素的使用顺序时间、调整滴速,保证抗生素在血液的有效浓度。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帮助其翻身、扣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本组5例并发肺部感染,经合理使用抗生素,均得到治愈。

    4.2  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4]。故术后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下肢是否肿胀、紫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皮温是否升高,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征象,如有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患肢应穿长统弹力袜并予抬高,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做深呼吸,主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术后3d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尽量不使用止血剂,应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等。

    4.3  脱位的观察及护理:为了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患者术后取平卧位,患肢髋关节外展10°~20°,屈曲10°~15°。穿“丁”字鞋,使髋关节稳定,并嘱患者术后6周内不宜做髋关节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等动作,日常生活中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软沙发,不跷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以免发生关节脱位[5]。

    4.4  预防压疮护理:老年患者抵抗力低,皮肤弹性差,术后极易并发压疮。在术前即加强基础护理,给患者卧电动气垫床垫,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并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协助患者将肢体摆放于正确舒适的体位。翻身、扫床时动作轻柔,以防损伤皮肤。术后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的不同,用温水擦洗或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及骶尾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5  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即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并告知由此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患肢肌肉萎缩,对术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术后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指导鼓励患者正确地进行下肢功能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