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经验:如何做好退变性脊柱畸形冠矢状面平衡的评估?

2024-09-04    点击量:5 我要说

来源: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退变性脊柱畸形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成人脊柱畸形,是指因脊柱退行性变引起的侧凸和后凸畸形。此类患者脊柱矫形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局部矫形,同时重建良好的整体冠矢状面平衡,降低术后力学并发症的发生率。建立可靠且符合真实临床特征的分型系统是对此类患者准确制定矫形策略的前提。但由于人种差异等因素,基于欧美人群建立的脊柱平衡分型系统在国内患者中存在适用性问题,因此,建立基于国内脊柱畸形患者群体的分型系统仍然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下称:南京鼓楼医院)邱勇教授团队根据站立位全脊柱正位 X 线片中 C7铅垂线 (C7PL) 与骶骨中心线 (CSVL) 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退变性脊柱侧凸冠状面鼓楼分型,具体分为:A 型,C7PL 偏距 CSVL<3 cm;B 型,C7PL 偏向腰椎主弯凹侧>3 cm;C 型,C7PL 偏向腰椎主弯凸侧>3cm,在截骨治疗方面,A、B 型应通过顶椎区截骨治疗,C 型应在顶椎的远端凹侧行截骨术,再根据侧凸的僵硬程度决定是否行顶椎区截骨矫形。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骨科TOP期刊《Bone Joint Journal》。

退变性脊柱侧凸冠状面分型系统

为避免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朱泽章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在这一手术体系中,根据畸形的始动因素,将脊柱畸形分为胸腰段或腰段畸形和腰骶段畸形,此两种畸形的手术处理顺序并不相同,但总体思路均为先处理始动因素,即先应用短棒进行局部矫形,最后再应用长棒调整整体平衡。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和脊柱外科著名期刊《European Spine Journal》。DS冠状面鼓楼分型和序贯矫形技术无疑是对于复杂脊柱畸形理论和手术方案的重要革新,在临床应用中显著降低了成人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发生率,其矫形术后疗效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案明显提高,相关研究结果获得了同行广泛引用,并写入欧洲退变性脊柱侧凸治疗指南。

序贯矫形技术重建冠状面平衡

临床中,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也常表现为以严重矢状面失衡为特征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 DK)。针对DK患者,以目前临床中常用的SRS-Schwab分型计算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PI-LL)差值绝大多数患者处于不匹配状态,而Roussouly分型修正型中仅有5.8%伴有脊柱后凸,因此难以对严重DK患者进行区分。目前临床中缺乏针对DK患者矢状面失衡的分型系统用于手术策略制定。

为解决这一问题,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刘臻/朱泽章/邱勇教授团队原创性提出退变脊柱后凸矢状面分型用于指导手术治疗,相关研究结果2024年5月9日发表于脊柱神经外科TOP期刊《Neurosurgery》杂志,标题为“Sagittal Imbalance in Degenerative Kyphosis: Prevalence and Implication on Postoperative Mechanical Failure”。南京鼓楼医院博士后李劼,博士生汤子洋为共同第一作者,刘臻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这一分型的发布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课题组受Neurosurgery杂志主编邀请,在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官方媒体以“Journal highlight”形式对该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

该分型以脊柱后凸顶点位置分为TL组(顶椎位于L1及以上)及L组(L2及以下),并根据骶骨倾斜角以及整体矢状面失衡进一步将患者分为8个亚组。发现L组患者局部后凸、腰椎前凸丢失和整体矢状面失衡更加严重,矢状面代偿模式显著区别于TL组。术后LS0(+)、LS0(-)、TLS0(+)亚组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5%,42.9%,40%,提示对于严重骨盆后旋患者需要采用低位三柱截骨等手段充分恢复骨盆代偿,降低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

退变性脊柱后凸矢状面分型系统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冠状面鼓楼分型的基础上,退变性后凸DK分型是针对国内DK患者特征提出的原创性脊柱平衡理论,首次揭示了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模式,针对退变性脊柱畸形的冠状面/矢状面分型系统,全面系统地描绘了国内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模式和规律,将助力脊柱外科医生术前识别高风险因素,为此类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矫形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未来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将在邱勇及朱泽章教授的带领下继续矢志创新,通过基于国内人群建立的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复杂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健康福祉。

文:李劼

审:朱泽章 刘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