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肘关节骨折诊疗的注意事项

2023-02-07    点击量:3495 我要说

肘关节骨折是一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肘关节的主要运动为屈、伸及前臂的旋前、旋后,通过肘关节的运动极大扩展了手和腕的功能活动半径和功能效益。

肘关节骨折后,由于骨骼的解剖形态异常、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粘连,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后瘢痕形成、挛缩,容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硬,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文将针对肘关节骨折的相关问题进行答疑。

1. 什么是提携角?其临床意义如何?

答:当肘关节完全伸直,前臂处于中立位时,上臂轴线与前臂轴线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夹角称为提携角(图1),男性为10°~15°,女性20°~25°。

图1 肘关节的提携角

其构成是由解剖结构上的特点所决定的:滑车的尺侧缘比桡侧缘低6mm,且滑车关节面倾斜,鹰嘴半月切迹的关节面也倾斜,以便与滑车关节面相对合。由于肱尺关节面倾斜,在伸肘位产生了提携角,此角比正常范围增大时则为肘外翻,减少时为肘内翻。

2. 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为什么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容易发生骨折?按受伤机制可以将其分为哪几型?

答: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发生在肱骨下端肱骨内上髁、外上髁上方2cm以内。多见于儿童,以肘部疼痛、肿胀明显,甚至有张力性水疱、肘部畸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此处为骨松质与骨密质交界处;其次在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图2)。另外,该处前后扁薄而内外宽,呈鱼尾状,这也容易发生断裂。

图2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的前倾角

肱骨髁上骨折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三类。见(图3)。

图3 肱骨髁上骨折示意

①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位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近端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按移位情况又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a. 尺偏型:骨折暴力来自肱骨髁前外方,骨折时肱骨髁被推向后内方。内侧骨皮质受挤压,产生一定塌陷。前外侧骨膜破裂,内侧骨膜完整。骨折远端向尺侧移位。因此,复位后远端容易向尺侧再移位。即使达到解剖复位,因内侧骨皮质挤压缺损而会向内偏斜。尺偏型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率最高。

b. 桡偏型:与尺偏型相反。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压挤而塌陷,外侧骨膜保持连续。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此型骨折不完全复位也不会产生严重的肘外翻,但解剖复位或矫正过度时,亦可形成肘内翻畸形。

②屈曲型:较少见。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该型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③粉碎型:成人多见,多属于肱骨髁间骨折,按骨折线形状可分T形和Y形或粉碎性骨折。

3. 肱骨髁上骨折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如何处理?

答: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常与处理不当有关。出血和组织肿胀可使筋膜间隙压力升高,以及外固定包扎过紧和屈肘角度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减小或无法扩张,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末梢循环障碍,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屈手指时引起剧烈疼痛,应立即将肘关节伸直,松解固定物及敷料,经短时间观察后血供无改善者,应及时探查肱动脉。

痉挛的动脉可用湿盐水湿敷,动脉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封闭。确有血管损伤者,应行修补手术。前臂肿胀严重、筋膜间隙压力高者,应切开筋膜间隙减压。

来源:《骨科医师查房手册》张怡元 林焱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