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必备|胸腰骶部的局部检查要点

2022-04-27    点击量:2925 我要说

来源:《脊柱脊髓损伤修复学》

主编:程黎明

脊柱的局部检查应当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检查时应根据情况暴露充分,避免遗漏。急性损伤时应采用卧位,需要翻身转体时注意轴线翻身,动作应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胸腰椎的局部检查

胸腰椎的局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及运动检查。检查时,可采取立位、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但在急性损伤时应避免立位及坐位检查。

(一)立位检查

立位检查主要进行胸腰背部视诊及活动范围的测量。

1. 视诊

(1)脊柱有无侧弯:从臀裂向上延伸作一条想象的中线,作为比较标准,这样易于发现脊柱侧弯,检查时应注意原发曲度是发生在胸部还是腰部,突向何侧,如不易看出,可嘱患者向前弯腰,上肢在胸前交叉,双手置于双侧肩上,在这种姿势下,畸形必然更加明显。亦可用有色笔依次在各棘突上作一标记,有无侧弯可一目了然。

(2)有无驼背畸形及其程度:从侧面观察有无驼背畸形、是圆形驼背还是角状驼背,同时注意患者头部是否歪斜,畸形性骨炎其为圆形驼背,骨折脱位为角状驼背。

(3)生理曲线有无改变:肥胖者伴腹部膨隆及脊柱滑脱者腰前凸增加。胸部驼背、髋关节屈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扁平髋及双侧跟腱短缩等亦可继发腰前凸增加。

(4)两下肢有无异常:两下肢长短不等时,两侧髂后上嵴及髂嵴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膝内外翻畸形及足部各种畸形(如扁平足)等,均可造成腰背形态异常。

(5)行走姿态有无变化:一侧或两侧髋关节、膝关节强直,行走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脊柱向患侧倾斜,当腰部运动受限时,两上肢的前后摆动在行走时也不自如。

2. 腰部运动检查

(1)前屈:患者直立位,全身肌肉放松,向前做弯腰动作,正常时中指尖可达足面,腰椎呈弧形,一般可达90°。

检查时应注意前屈有无疼痛,屈曲至何种程度时出现疼痛。当腰椎或腰骶关节损伤时,腰椎前屈运动即受限制,出现腰部僵直。屈曲主要靠髋关节活动完成,骨盆与腰椎同时前倾。骶髂关节损伤时,腰椎及腰骶关节仍可屈曲,但范围明显减小。

这是由于脊柱、骨盆前屈时,股后肌群牵拉坐骨结节,使髂骨后倾,导致骶髂关节因摩擦产生剧痛,屈曲即行停止。故腰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有损伤时,脊柱屈曲运动均受限并产生疼痛。

(2)后伸:患者直立位,两膝关节伸直固定,逐渐后伸脊柱,正常可达 30°。当腰椎间关节及腰骶关节有损伤时,脊柱后伸时可出现疼痛,此时应注意疼痛时脊柱伸展的度数。

(3)侧屈:患者直立位,足部靠拢,足跟不能抬起,两手在大腿外侧上下滑动,正常左右各为 30°,检查时同样要注意有无疼痛及疼痛出现时侧屈的角度。腰椎间关节及腰骶关节损伤时可出现侧屈活动受限及疼痛。

(3)旋转:患者直立位,固定骨盆,使患者躯干做左右旋转运动,测量两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的角度即为脊柱的旋转角度,正常左右各为 30°。

(二)坐位检查

坐位检查与立位检查有所区别,因为坐位 时脊柱不受骨盆和下肢因素的影响,对鉴别某些部位的损伤更有意义。检查时,患者端坐于无靠背的方凳上,双足平放于地面,检查者从患者背后进行,注意检查以下内容。

(1)坐的姿势:腰痛患者多喜偏坐,或一手扶凳而坐,如患者只能用一侧坐骨结节坐凳大多为骶髂关节或尾骨损伤。

(2)脊柱有无变化:下肢不等长者在立位时可观察到脊柱侧凸;髋关节屈曲畸形者在立位时可观察到腰椎前凸,这些畸形在坐位时则完全消失。如畸形在坐位时仍存在或只有部分消失,说明脊柱已有器质性病变。

(4)脊柱运动有无变化:坐位检查时可进行脊柱的屈、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如疼痛表现与立位检查相同,说明病变在腰椎。如阳性体征减轻或消失,则病变可能在骶髂关节。

例如,立位时脊柱前屈受限而坐位前屈正常,则提示为下肢后方肌肉短缩,此时可做如下试验证明:患者坐于检查床边,两腿自然下垂,腰部尽可能屈曲,检查者用一手压住其膝部,另一手握住踝关节做伸膝动作,如患者系下肢后方肌肉短缩,由于骨盆受牵制而向后倾斜,腰部就被迫挺直。

(三)仰卧位检查

仰卧位为一般体格检查、胸腹外科损伤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的体位。腹肌痉挛或假性急腹症常见于胸腰段骨折,主要原因是椎体骨折所致腹膜后血肿刺激局部神经丛。反射引起腹肌紧张或痉挛,个别病例甚至可出现酷似急腹症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仰卧位检查时,还应进行一些与腰骶部损伤相关的特殊检查。

(四)俯卧位检查

在进行俯卧位检查时,应仔细观察患者上床及卧倒的姿势。有骶髂关节损伤的患者常用健肢踩小凳上床。有腰椎间盘损伤的患者,椎间关节损伤,则动作小心、缓慢,俯卧姿势不自然。检查时为使全身肌肉放松,宜除去枕头,两上肢下垂置于身旁,头偏向一侧或下颌置于床上,做俯卧位检查。

1. 压痛

先让患者指出疼痛部位,然后判断疼痛所在部位的深浅及与脊柱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检查者拇指指腹自上而下地按压棘突、棘间、脊肋角、横突、竖脊肌、腰骶三角、髂嵴及臀大肌起点等处,记录压痛部位是表浅压痛或深在压痛。

一般情况下,压痛部位即说明该处组织有损伤。疼痛表浅者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或肌肉附着点撕裂伤。疼痛深在者则表示椎体损伤等。压痛并伴下肢放射痛者说明病损深及坐骨神经,腰部常见的压痛点见图1。

图1 腰部常见压痛点

(1)棘突上压痛:见于棘上韧带损伤、棘突骨折。

(2)棘间韧带压痛:见于棘间韧带损伤。

(3)脊肋角压痛:即在第12肋与竖脊肌外缘相交处压痛,见于L1横突骨折等。

(4)腰背肌压痛:竖脊肌两侧局限性或散在性压痛,见于腰肌损伤。

(5)棘突旁压痛:即下腰棘突旁开1.0~1.5cm 处压痛,重压时并可出现下肢放射痛,见于腰椎间盘及小关节损伤。

(6)腰骶、棘间压痛:见于腰骶关节损伤、游离棘突、钩状棘突、杵臼棘突等。

2. 叩痛

用叩诊锤依次叩击脊柱的棘突,有助于诊断触诊所不及的深在疼痛,如小关节、椎体等处的损伤,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叩痛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3. 肌肉紧张

肌肉紧张可由外伤所致。检查时,除用手可以触到肌肉紧张外,与健侧比较时还可看到局部肌肉隆起。俯卧位时如竖脊肌仍处于持续痉挛状态,可以肯定脊柱有疼痛性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脊柱韧带损伤、脊柱骨关节严重的损害。

骶尾椎的局部检查

1. 视诊

骶尾椎损伤时,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皮下淤血及皮肤擦划痕迹,不敢取坐位。

2. 触诊

(1)骶骨后压痛:继发于急性劳损或挫伤的肌肉痉挛、骶骨骨折。

(2)髂嵴压痛:见于肌肉损伤。

(3)骶髂关节压痛:见于骶髂后韧带损伤。

(4)骶尾骨交界处压痛:见于骶尾部韧带损伤。

(5)直肠指诊:示指伸入肛门拇指按住骶骨部向背侧轻轻摆动,可引起骨折部位疼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