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手术切口软组织重建缝合技巧

2022-04-08   文章来源:《骨科缝合教程》    点击量:3267 我要说

手术切口的科学闭合与管理是防治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可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因手术切口闭合不良或者感染而发生二次手术。本文以颈椎后路手术为例,介绍手术切口颈椎软组织重建闭合中的操作技巧与相关注意事项。

颈椎后路手术为开展较早的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其减压原理为对颈椎后柱的骨性结构直接给予去除,通过扩大椎管解除脊柱后方压迫,同时脊髓后移,躲开前方压迫。

手术适应证为:①发育型颈椎管狭窄症;②多节段(≥3个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压;③连续型或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手术类型可分为椎板切除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等多种手术方式,由于手术并发症较多,椎板切除术术式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一般只作为椎板成形术的补救方式。

术中患者取俯卧位,由颈2沿至胸1,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到达肌肉层后,应用骨膜剥离子和电刀进行椎旁肌肉剥离。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应保留C2上的肌肉附着点。将肌肉剥离至双侧小关节突外侧缘,止血后即完成显露,颈椎后部软组织中,除颈后肌群外,无重要解剖结构。待后路减压手术完毕,软组织重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C2肌肉止点重建

颈后肌群对于维持颈椎前凸保持其矢状力学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颈椎后路术后,由于后伸肌群的损伤,颈椎前凸将会减少,颈椎矢状平衡不能维持,所以,颈后部肌群将会通过持续的收缩来维持头颅的正常位置,引起颈部的疼痛僵硬等症状,其中颈2棘突为颈后肌肉韧带的主要附着点,附着于颈2棘突的肌肉包括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及棘间肌等。如能尽量保持颈2棘突及其肌肉附着,对于术后的轴性症状则有较大的改善。

临床医师因此也对术式做了相应的改良,如采用颈4-颈6开门,或者颈3椎板切除加颈4-颈6开门等方式,笔者在临床中则采用颈3-颈7开门,术后行颈2肌肉止点重建的方式。具体方法为:用窄骨刀将颈2棘突两侧肌肉止点处部分肌肉止点连带部分骨质凿断,再行颈2棘突打孔,将两侧已分离的颈2肌肉止点骨块原位缝回,采用2-0聚糖910可吸收缝线,缝合时确保牢固,固定达到骨与骨接触,周围筋膜及腱性组织可予以3-0聚糖910可吸收缝线加强缝合,或者直接予以肌肉止点处缝合。

2.深部肌层及项韧带缝合

颈后部深层肌肉包括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等,缝合时可采用2-0聚糖910可吸收缝线,大针距间断缝合,除缝合时避免死腔形成外,无特殊情况。完成颈后部深层肌肉缝合后,需对项韧带进行缝合,项韧带是位于颈椎两侧肌群之间的重要筋膜结构,因为其附着点远离头部运动轴,所以在拮抗头颈部前屈作用上,项韧带起着重要的力学作用,缝合时可采用2-0的聚糖910可吸收缝线进行间断缝合。

3.皮下及皮肤缝合

颈后部皮肤及皮下组织较之颈前部皮肤更加厚实,同时,切口位于不易显露的颈后部,因此缝合难度较颈前路小,缝合时可采用3-0聚糖910可吸收缝线,对皮下组织行间断或连续缝合,再选用4-0聚糖910可吸收缝线对皮肤行间断缝合或皮内缝合,或直接采用皮肤缝合器。

4.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也是颈椎后路术中和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具体缝合及修补的情况同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情况(见《颈椎前路手术切口软组织重建缝合技巧》),由于颈椎后路软组织中无重要的血管及神经,所以当颈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时,术后可采用加压包扎的方式减少脑脊液的漏出,促进硬脊膜伤口愈合。

来源:《骨科缝合教程》

主编:唐佩福,顾立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