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李艳桃芳满院香——2021年小儿骨科研究进展

2022-01-23   文章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   作者:吕学敏 点击量:2722 我要说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作为骨科一个亚专业,小儿骨科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生每接诊一个患者需要接触两个甚至更多陪同人员,从而使疫情防控更为复杂、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国内小儿骨科医生坚持以临床需要为中心,积极探索,在学术研究方面仍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本文旨在盘点小儿骨科专业在过去一年中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因时间紧迫,准备仓促,篇幅所限,且囿于信息掌握不足,笔力不逮,难免挂一漏万,但通过此简略回望,也可管窥学科发展的积极态势。

DDH等常见疾患研究——量的积累和突破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一直是小儿骨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对DDH的研究进入平台期,可学者们对其病理改变过程的深入研究及最佳治疗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2021年,国内各大儿童骨科中心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盛京医院)刘佳辉,李连永等通过临床连续性随访和动物实验研究,对DDH闭合复位后髋臼盂唇内翻的病理转归进行了研究。认为盂唇内翻是导致髋臼发育不良,软骨退变甚至早发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该系列研究发表于国际骨科核心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盛京医院卢伟等人对DDH患者髋臼前倾角变化的对比研究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发表于Acta Orthopaedica杂志。在早期治疗方面,北京积水潭医院吕学敏、陈涛等通过250余例3月龄以上婴幼儿DDH的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观察,发现Tubingen支具比Pavlik挽具3月龄以上DDH治疗成功率更高,为早期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针对小儿骨科临床最受关注的闭合复位后髋臼盂唇转归,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相关风险等问题,天津市天津医院孟祥红、杨建平,付喆、王侃等在中华骨科杂志分别进行了相关报道。DDH早期防治的推广工作也呈燎原之势,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孙军教授等人主持的“安徽地区儿童DDH早期筛查和治疗的推广”项目,获全国妇幼健康技术三等奖。

此外,在研究方式上,国内小儿骨科同行也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组织。比如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骨科、武汉儿童医院骨科、深圳市儿童医院骨科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儿童骨科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在DDH、儿童肢体创伤等方面做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在一项由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牵头的研究中,对506例经闭合复位治疗的DDH进行了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闭合复位5.5年后,髋臼指数发育将进入平台期,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判断和预测闭合复位的治疗效果,发表于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回顾过去一年小儿骨科发表的相关研究报道,可以发现DDH仍是小儿骨科研究的主题。尽管尚未见到所谓“突破性”研究成果,但是对于DDH病理过程和治疗选择研究的不断深入,量的积累势必带来质的突破,未来,值得期待。

股骨颈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是儿童肢体创伤治疗难点之一,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极为困难。北京积水潭医院杨劼等人报道的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为这一类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福州市第二医院汪文涛、陈顺有等人于JPO杂志发表的相关研究对空心钉的大小、位置、数量等因素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案。

同样,儿童肘部损伤是小儿骨科领域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引起严重后果的疾病。治疗不当可能给患儿带来终生残疾,理解并认识一些相对少见的损伤,对于改善治疗效果,规避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积水潭医院杨征等人关于儿童经鹰嘴肘关节脱位的研究报道,深入阐述了这类严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误诊和漏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发表于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杂志。西安市红会医院吴永涛等人也关注到了这类损伤,论述了经鹰嘴骨折脱位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方式,在中华创伤外科杂志上进行了报道。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韦宜山等人关于尺骨鹰嘴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报道,为微创治疗复杂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骨科手术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回顾21年小儿骨科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三维步态分析、三维有限元分析、基因分析等成人骨科或遗传研究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在小儿骨科悄然兴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杨征团队在前期大量骨科手术机器人使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器人辅助儿童骨桥切除骨骺开放研究计划,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支持。在医工企结合方面,杨征团队关于“磁力驱动置入式肢体延长髓内针的设计与研发”项目获手术转化医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该项目的开展使国产磁力驱动肢体延长髓内针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荀福兴等人通过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马蹄内翻足胫前肌外移矫正效果的精确评估、盛京医院王恩波指导外籍研究生完成的肱骨髁上骨折穿针模式的三维有限元研究,均发表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科SCI期刊。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达辉等人关于“儿童结构性出生缺陷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项目立项。

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少见病的研究——钻之弥坚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是小儿骨科另一类相对少见、治疗困难的疾病,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胫骨骨不连,患者行走困难,采用常规手术办法无法愈合,很多患儿经历了反复多次手术最终仍不可避免截肢。国内多家医院小儿骨科针对这一严重疾病开展了临床和基础研究,湖南省儿童医院梅海波团队多年持续发力,收获颇丰,采用儿童可延长髓内针联合治疗胫骨假关节、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病变骨膜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等研究在SCI期刊及中华骨科杂志相继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21年湖南省医学十大临床创新技术。

其他相对少见的疾患,比如儿童软骨母细胞瘤的治疗,北京积水潭医院黄聪等人对病灶刮除植骨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此外,北京积水潭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等同行在多发内生软骨瘤手术延长、儿童骨纤维发育不良的个性化治疗等方面也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该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很好借鉴。

然而,还应该清楚的看到,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及其他相对少见的类肿瘤疾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研究越深入,所面临的问题越艰难,需要研究人员的毅力和耐心方可有所成就。

基础研究蓬勃开展,新理念初见端倪

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入,过去一年里,很多基础领域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立项,提示小儿骨科的基础研究已然蔚为壮观,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西安市红会医院颉强教授指导的OA软骨退变过程中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先后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湖南省儿童医院杨戈等关于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发病新机制:IncRNA-SMAD1-AS1靶向SMAD1调控骨膜祖细胞成骨分化的相关研究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振群等人关于激素性骨坏死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紧密结合临床需求的基础研究获国家级科研课题支持,提示前期的研究基础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新的理念初现端倪,祝愿其研究成果能早日应用于临床。

综上,国内小儿骨科同道集体发力,临床科研齐头并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迎难而上,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儿解除病痛,并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可谓百花竟放,李艳桃芳,满院飘香。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小儿骨科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艰难爬行和量的积累中,需要所有同道在面对科学研究时既怀敬畏之心又有无畏之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开放视野,和遗传发育、工程机械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共同提高我国小儿骨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期待小儿骨科学术界来年能有更大的成果。

作者简介


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小儿骨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委员,北美儿童骨科学会(POSNA)委员,欧洲儿童骨科学会(EPOS)委员,国际儿童骨科智库(IPOTT)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北美儿童矫形骨科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儿童矫形骨科杂志 B(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Part B)审稿专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