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郭晓东教授团队Union Plate协和髋臼解剖板亮相JBJS

2020-04-01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点击量:4188 我要说

2020年3月2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骨科郭晓东教授团队在骨科国际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IF=4.716发表了题为“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ixation Techniques for Typical Acetabular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The Role of Special Quadrilateral Surface Buttress Plates”的研究成果。

髋臼四方区骨折多由股骨头向内侧撞击形成,严重者造成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由于股骨头与髋臼底之间的软组织维系少,单靠股骨头牵引无法复位内移的四方区,或由于暴力较大致股骨头发生嵌頓而无法通过牵引进行复位,常需手术治疗。

四方区骨折导致关节对应关系改变、股骨头与髋臼力学失衡,均可引起髋臼整体的力学失衡,而四方区作为髋臼的内侧面,通过对四方区的复位可以达到间接复位髋臼的目的。而髋臼四方区骨折的手术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中极具挑战的高难度手术之一,主要是因为其解剖部位深在,周围毗邻众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及盆腔脏器,手术显露困难且风险较高;其次,四方区自身骨质较薄,毗邻髋臼关节面,再加上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术中复位和固定均存在困难,传统的普通钢板+髋臼周围长螺钉无法很好地固定,且容易误入关节,损伤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

为此,在总结了十余年来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并基于“框架+阻挡”的固定理念,郭晓东教授团队研发出了这套名为“Union Plate协和髋臼四方区解剖板”的内固定体系,为能前路手术的各种髋臼骨折类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同时,为了比较新型髋臼四方区钢板与经典的固定方式在生物力学上各自的优缺点,郭晓东教授团队采用24具Sawbones半骨盆模型,统一构建经典的前方伴后半横形的髋臼骨折模型,并分为4个内固定组(每组6具模型)进行力学测试,采用伺服液压试验机(MTS Bionix 858 370.02;MTS.Inc.USA)进行机械应力加载,并使用3D光学影像示踪系统(VICON VERO;VICON Motion system Ltd.UK)跟踪半骨盆上红外线反射标记球的三维运动并在空间坐标上计算出骨折线位移大小。力学试验全部与医疗公司的生物力学中心完成。

结果发现:弓状缘上方骨盆缘重建钢板联合3枚髋臼周围长螺钉,是固定前方伴后半横行骨折的金标准,两种新型的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尤其是弓状缘内侧的四方区阻挡钢板,具有与标准固定方式相当的刚度和力学稳定性。

但是,我们并不建议将普通重建钢板从弓状缘上方移至弓状缘内侧进行固定,因为这将显著降低固定强度。同时,在需要采用微创的前方骨盆内入路的情况下,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可以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替代性固定方式,在阻挡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和四方区骨折内移方面表现的更加优越。

目前这套钢板已经获得了1项美国专利、1项国际PCT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及8项实用新型专利。

此外,在骨盆髋臼方面,郭晓东教授团队还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髋臼后柱后壁钢板的研发

2、髋臼骨折前方手术入路的改进

3、3D打印骨盆通道螺钉导板的研发

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每一位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人在骨科医院邵增务院长的带领之下,再接再厉,在临床和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惧艰辛、奋勇向前,为国内骨科学术发展添砖加瓦。最后,向此刻所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道们、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团队核心人物介绍

郭晓东,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主要从事骨盆髋臼骨折、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骨质疏松骨折等创伤骨科疾病的微创治疗和转化研究。发明转化了Union Plate协和髋臼四方区解剖板、髋臼后柱后壁解剖板、高位髂腹股沟入路、骨盆通道螺钉体外精准导板、髋臼四方区分型等;提出了脊髓脊膜腔综合征的理念和脊髓损伤综合治疗新策略;创立了中加脊柱脊髓伤病联盟。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7项。SCI论文他引1300+、H指数19。


本文第一作者介绍

陈开放,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士,师从郭晓东教授。

主要从事骨盆髋臼骨折、脊柱脊髓损伤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包括手术切口的改良、新型钢板和器械的研发、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生物力学实验等。

目前已发表论文13篇,其中一作SCI 5 篇(JBJS、JOT等),中华系列 7 篇(一作5篇,通讯2篇),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5 项,获第十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三等奖、第十二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二等奖、2016年度COA Most Valuable Design Top 10奖项。


附JBJS全文:


分享到: